顯示具有 文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文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9年4月5日 星期日

星島日報被愚弄了!

愚人節已經過了好幾天,溫哥華的星島日報竟然還沒清醒過來!

4月5日的星島日報上刊出一則新聞:《東瀛「棺材」酒店 或快登陸烈市》。這篇報導譯自4月1日出刊的列治文社區報紙Richmond News的頭版頭條新聞,內容是說列治文市Garden City Road 上的一大片屬於聯邦政府的農業保留地,不知何時被賣給了一家設於美國的開發商,即將動工開始興建在日本極為流行的「棺材」式旅館。

英文報紙指出,這家開發商經市場調查發現列治文市欠缺墓地,原本打算在這片土地上興建墓園,認為這項生意不但極具潛力,同時也符合聯邦政府的綠地保留要求。不過在進一步研究後才得知,列治文市沒有墓園是因為該市的地勢過低,不宜挖掘墳墓,因而改變計畫轉為興建旅館,打算引進日本流行的棺材式平價旅館。未來在建築物的屋頂上將闢為花園,種植綠色植物,包括蕃茄、草藥、小麥、煙草、甚至藥用大麻都有可能…

這則新聞確實令許多人大吃一驚,很多讀者一開始都不疑有他,不過翻到內頁就會看到該報的聲明,澄清此為愚人節的玩笑而已,並非事實。這是今年愚人節列治文市的熱門話題,Richmond News稍後也收到許多讀者迴響,對於這則新聞的巧思大為佩服,並稱此為今年愚人節最具娛樂效果的事件。

沒想到更爆笑的是星島日報,過了五天之後才翻譯英文報紙的新聞,新聞嚴重落後不說,還未仔細研讀查證新聞內容,把一則愚人節的玩笑之作當做真實新聞來處理。Richmond News的惡作劇竟然騙倒同業,可見這篇報導幾可亂真,稱得上是今年愚人節的超級巨作。而星島日報鬧出的大笑話,則將在新聞史上留下罕見的記錄!



2008年6月11日 星期三

Upside-Down Church

溫哥華的戶外藝術品不少,但卻以這一件的爭議性最大,不論是展示或是遷移,都引起公眾議論紛紛。

這是一件出自於紐約知名雕塑家Dennis Oppenheim的作品,正式名稱為Device to Root Out Evil,不過大家都稱之為Upside-Down Church。

看到這個名稱或許會覺得很困惑,沒錯,這件引起極大爭議的雕塑品就是一座倒立的教堂。可以想見,宗教人士看到這件作品時是覺得多麼不可思議、甚至怒不可遏了。

這座倒立的教堂於2006年到溫哥華落腳,陳設在市中心Coal Harbour地區的一處公園內,四周是豪華的住宅大廈。許多高樓住戶從住家的陽台或落地窗向外眺望遠處的海景時,總不免會看到這座驚世駭俗的雕塑,有的人不以為意,有的人卻覺得十分礙眼。

儘管Oppenheim否認這件作品有冒犯宗教之意,並強調他是從建築學的觀點出發,但是宗教界人士仍認為其意涵大不敬。而且這座倒立的教堂不只是在溫哥華引起爭議,之前在紐約市和史丹佛大學都因其爭議性過高,而婉拒公開展示。

倒立教堂的話題性也使其聲名大噪,成為溫哥華市中心的主要景點之一,兩年來吸引無數遊客前去一睹其風采,更有許多國際觀光客慕名而來。不過,這一切已於上週劃下休止符。

正如當年它在溫哥華落腳一般,在一片爭議聲中,這座倒立的教堂上週從溫哥華的土地上移除了。它將被送往卡加利(Calgary), 由當地的Glenbow Museum來安排展示地點。

大家原本認為,這必然是由於其造型敏感,為了平息宗教爭議而採行的舉措,雖然是非難辨,但也可以理解。然而,溫哥華公園局於事後所發表的聲明中卻表示,遷移倒立教堂是因為周邊住戶抱怨連連,埋怨這件藝術品妨礙了他們的視線,阻擋了窗外的景致,所以順應民意云云。

這個說法有點令人啼笑皆非,不知是指溫哥華人的藝術文化素養低落,還是暗示這件雕塑比不上周邊的風景。Oppenheim更是感到不可置信,他氣憤地說:「這比宗教理由更讓人難以接受,簡直是奇恥大辱!」

無論如何,兩年來關於倒立教堂的爭議算是告一段落,現在當地的住戶遠眺海景應是一覽無疑了。溫哥華人若想再看到這座倒立的教堂,就得遠赴卡加利,或者只能從照片中回味一番了。

http://flickr.com/search/show/?q=inverted+church+vancouver

2008年5月3日 星期六

溫哥華「熊事」一籮筐

滑雪勝地威士勒(Whistler)最近的新聞焦點不是2010奧運,而是當地著名的黑熊Jeanie家族。熊媽媽Jeanie和9個熊寶寶成為當地報紙的風雲動物,報紙專欄每天記載牠們的動態,就像連續劇般。

Jeanie是威士勒的代表性動物,14年來生了9隻熊寶寶。隨著春天來臨,氣候漸暖,這個大家族開始經常在威士勒的渡假區出沒,在各個餐廳或住家的垃圾桶內搜尋食物,引起民眾驚慌,也讓牠們身處險境。

威士勒當局認為,黑熊Jeanie家族的成員不斷增加,以致於食物需求量愈來愈大,因此有意藉助避孕針來限制Jeanie的繁殖能力。但此項意見甫經提出,就遭到保育人士的強烈反對。他們抨擊人類太不負責任,問題的焦點是垃圾處理不當,引誘黑熊家族前去覓食,為何不加強管理垃圾,而是要限制Jeanie生育?

在加拿大,「熊事」成為新聞焦點並不稀奇。加拿大人非常注重對野生動物的保育,不論是黑熊還是灰熊,其實都是相當神氣的,居民被熊騷擾的新聞時有所聞。

大溫哥華地區四周環山,風景優美,很多人喜歡住在遠離塵囂的山林之中。在北溫哥華、西溫哥華和高貴林市等地,山上豪宅林立,價位都在百萬加元以上。不過,很多新移民在買房子的時候並不知道,山區是常有熊影出沒的。

高貴林山上的「西木山莊」是十餘年前開發的高級住宅區,華裔移民很多。這些山區豪宅都有非常大的庭院,通常都造景整修得很漂亮,種植各種花草樹木,並建有廣大的露台,以供夏天時休憩烤肉之用。

夏天傍晚烤肉的香味四溢,最容易吸引灰熊光臨。記得許多年前的一個深夜,一位住在西木山莊的朋友非常驚慌地打電話來。她說聽到後院有異常的聲音,探頭出去一看嚇壞了,竟然有一隻大灰熊在後院走來走去。本以為牠找不到食物就會離去,沒想到這隻熊開始拍打牆壁,可能是想向人討吃的。拍打牆壁一陣子都沒人理,灰熊大概很不高興,乾脆拆起後院的木造露台

西木山莊的山上還有一個非常漂亮的高爾夫球場,這也是很多移民看中當地的原因之一;走出家門不遠就能打高爾夫球,這是多麼享受的一件事。不過,在西木山莊球場打球的人,難免都會有與灰熊打照面的經驗。常有人在打高爾夫球的時候,看到遠遠的山林中走出一個龐大的身影,仔細一看,竟然是一隻灰熊走向自己,此時只能趁著腿還沒軟時趕快閃開。


還有一位朋友是住在西木山莊的近山頂處,風景美當然是不在話下,只是某天打開前門,居然看到一隻熊大搖大擺地從他門前走過。這位老兄倒是非常鎮定,趕快關上門。等到灰熊走了,驚魂甫定的他到處打電話告訴親朋好友:「剛剛有隻熊從我門前走過…」

2008年2月27日 星期三

溫哥華的亞洲傳奇─飲食篇

中國人講究食補、藥補,只要是能「補」的東西,絕對不會放過。

溫哥華所在的卑詩省臨海,海產極為豐富,其中鮭魚(三文魚)的營養價值高,是中外人士都熟悉的漁產。但是有一種海產卻是老外從來不吃的,卻被華人視為珍寶,令老外嘖嘖稱奇,那就是geoduck(發音是 “gooey-duck”),香港老饕們稱之為「象拔蚌」。

象拔蚌的長相怪異,看起來像是貝類,外表是兩片很大的蚌殼,一條長又粗大、像是象鼻子般的物體從兩片殼中向外伸出,這也是中文名字的由來。這條象鼻般的物體外表粗糙,還有皺折,看起來神似男性象徵,因此迷信食補的香港饕客一看即如獲至寶。

在1970年代的時候,卑詩省的象拔蚌還是非常廉價且乏人問津的。可是到80年代中期香港移民大量湧入之後,象拔蚌就變得炙手可熱,身價百倍。後來又隨著部分香港移民回流或是轉進大陸,象拔蚌也就跟著漂洋過海到了亞洲,成為香港、上海、北京等各地高級餐廳內的名貴菜餚。

象拔蚌已成為卑詩省重要的出口產品之一,而且95%都是出口至大中國地區。在高峰時期,曾經一年出口1200萬磅,引起政府關切,擔心濫捕過度,現在限制每年出口量不能超過350萬磅。象拔蚌的價格在產地和餐廳則是有天壤之別,本地漁民捕獲售出時是每磅1.25加元左右,一般市面零售大約10加元一磅,但是在香港的酒樓中卻是一盤要價1000港幣,相當於200加元,超過新台幣6000元。

據信象拔蚌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多數都是有百歲以上的高齡,有經驗的專家可從外殼的環狀紋路看出年齡。象拔蚌通常是棲息在海底的沙層內,必須由潛水人員下海去挖取,但有時也會在海邊的沙灘深層找到象拔蚌的蹤跡。

有一位朋友在台灣藝文圈小有名氣,移民到溫哥華後也結交了一些本地的藝術家。某年夏天,他和另一個朋友兩家人一起到一位加拿大藝術家的家中度假。這位藝術家住在卑詩省外海的小島上,屋子的後院延伸出去就是海灘,風景美如世外桃源。

就在欣賞夕陽美景之際,台灣友人突然發現沙灘下方有些動靜,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就開始往下挖掘,沒想到竟挖出象拔蚌來。這下不得了,大家欣喜若狂,就在沙灘上瘋狂地四處挖掘起來,最後挖出三、四十隻來,不但立刻大快朵頤,還滿載而歸。

那位加拿大藝術家看到華人把這些古老生物都變成了盤中美味,以及自家後院沙灘滿目瘡痍的景象,瞠目結舌地說不出話來。他們大概從不知道,原來自家後院藏了這麼多稀世補品呢!

2008年2月18日 星期一

加國最古老的書店即將熄燈

這個故事雖然不是發生在溫哥華,但卻值得記錄下來,留做歷史見證。

地點是在加拿大最東岸的哈利法克斯(Halifax),有169年悠久歷史的古老書店The Book Room,終於還是不敵現代科技的威力而向現實低頭,決定自下個月起結束營業。

這是加拿大最古老的一家獨立書店。雖然像Chapters之類的大型連鎖書店早已威脅到它的生存,網路書店無遠弗屆的威力,卻是壓垮它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去年耶誕節前夕,郵差送了一箱書籍包裹到The Book Room。書店負責人一時未察,就打開了包裹,卻發現這一箱都是店內貨架上已經有的書籍,訂單顯示是由網路書店Amazon所寄出。

深感困惑的書店負責人隨即回頭察看包裹外盒上的地址,這才發現雖是同一棟大樓,但收件人應該是樓上的住戶,而非樓下的書店。但令他震驚的是書店的貨架上都有現貨書籍,樓上的住戶竟然不願花五分鐘時間下樓購買,反而寧可付運費向網路書店採購,還要等待五至七天才能送達。

這件意外插曲讓他大受打擊,也徹底看清現實─傳統書店真的沒有生存空間了,既無與大型連鎖書店競爭的實力,也不敵電腦網路書店的威力。經過一番心理掙扎與煎熬,他做出了痛苦的決定,讓加國最古老的書店走入歷史。

The Book Room歷經兩次世界大戰和經濟大蕭條的摧殘,也曾慘遭祝融肆虐,都在堅強的意志下走過那些苦難歲月,現在卻被無遠弗屆的網際網路所打敗。但諷刺的是,在網際網路興起之前,The Book Room是以接受特殊訂單、能將書籍寄送至包括鐵幕國家在內的全球各地讀者而聞名。

The Book Room也是許多加拿大作家的發跡之地,很多作家在此流連找尋靈感,新書出版時也是在此舉行發表會或是簽名會。加拿大前總理克里田(Jean Chretien)和著名女歌手席琳‧迪昂(Celine Dion)都是選在The Book Room發表自傳,當時人山人海的空前盛況將永不復見。

更令人感慨的是,自從當地媒體報導The Book Room即將歇業、現正舉行清倉大拍賣之後,長年門可羅雀的老店突然變得門庭若市。有的是老顧客前來憑弔懷舊,有的是年輕人好奇前來一睹逝去的風華,還有人是特地上門採購留做永恆紀念,當然也有人是單純前去搶便宜的折扣書籍。

看在書店員工的眼裏,這景象實在令人心酸,難得一見的盛況卻只是迴光返照。下個月,這家加國最古老的獨立書店就將走入歷史,大西洋岸的加國城市更顯落寞了。

2007年12月11日 星期二

溫哥華的亞洲傳奇─求學篇

很多人移民到加拿大都是考慮到子女的教育問題,尤其是想擺脫升學壓力和補習文化。可是在加拿大定居後才發現,原來這兩者依然如影隨行、揮之不去。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如今連本地白人和其他族裔也開始熱衷補習文化,反而造就了一個新興行業。

一般來說,華人和亞裔移民比較重視子女教育,對成績的要求較高,也多把升大學視為求學的主要目標。因此,即使是移民加拿大,華人家長期望子女成為頂尖學生的想法並未消除,請家教、尋求課外輔導以衝刺最佳成績的情形非常普遍,也使得升學競爭日益激烈。

在沒有家教、不補習、成績就不易提升的情況下,許多原想擺脫補習文化的家長,最後也只好與現實妥協,免得孩子輸在不公平的競爭點上。於是,隨著華人移民愈來愈多,溫哥華的補習班也一家接著一家設立,生意興隆。

華人熱衷藉由補習或家教來抬高成績,導致溫哥華這兩所大學的入學標準愈來愈高,不諳補習文化的白人學生欲進入大學漸趨不易。像卑詩大學(UBC)理學院(science school)的錄取成績平均要90分以上,幾乎放眼所見都是華裔學生。對於校園內近似被華裔學生佔領的現象,本地白人覺得很不是滋味,因而戲稱UBC是University of Billion Chinese。

最近一個全國性教育組織所做的調查發現,加拿大人對教育的觀念已在改變之中,愈來愈多加國家長認為學校所學不足,必須求助於其他來源,包括家教或校外輔導,才能幫助孩子成為頂尖學生,以面對日益嚴峻的升學競爭。

該項調查顯示,每三個家長中就有一人為子女安排家教或課外輔導,加拿大全國現有超過100萬名學齡孩童是家中聘請家教,或是在外參加課業輔導補習。而這些學生並非在校成績不佳,相反的,他們在校多是屬於優秀的學生,家長希望藉此協助他們擁有頂尖的學術成果,有更佳的競爭優勢,能夠申請進入一流大學。

對於許多加國家長來說,送子女入讀私立學校的代價太高,公立學校的教學品質又令人不盡滿意,借助於家教或補習算是比較可以負擔的方式。因此,現在不僅是華人熱衷於補習事業,本地白人或其他族裔也相繼建立補習系統,像公文數學(Kumon)之類的跨國性補習機構也在加拿大各地迅速成長,家教相關網站更是令人眼花撩亂。

想要孩子在沒有升學壓力的環境下成長嗎?如果真的不在乎升學與否,或許可能;如果還是希望孩子將來能夠就讀大學,那麼在加拿大不但會有升學壓力,而且未來的壓力還會愈來愈大。

2007年6月12日 星期二

「天堂之路」入圍加拿大七大奇景候選名單

上次才提到列治文市五號路成為各種宗教寺廟聚集地,各路神明進駐蔚為奇觀,最近這條路不僅被賦予一個極為貼切的封號:「天堂之路」(Highway to Heaven),更獲提名入圍加拿大國家廣播公司(CBC)舉辦的加拿大7大奇景選拔賽。

「天堂之路」能夠從2萬5千個景觀中脫穎而出,成為加拿大7大奇景52個候選名單之一,主要是因為在列治文5號路上短短5公里內,可以看到代表各種不同文化的宗教團體,包括基督教、猶太教、回教及錫克寺廟、佛教寺廟等,還有多所宗教學校,充分展現加拿大的多元文化。

「天堂之路」最受推崇之處是不同宗教信仰人士在此都能相處和諧,尤其是當地的猶太教學校與回教學校還能互訪,進行籃球友誼賽,令人嘖嘖稱奇。在世界上的其他地方,這兩種宗教的信仰者一直是處於劍拔弩張的狀態,在這兒卻能彼此尊重,一團和氣。

加拿大國家廣播公司(CBC)舉辦的加拿大7大奇景選拔賽,由裁判小組挑出52個景觀﹐再讓民眾投票﹐他們透過電話或網際網路選出自己喜愛的景物。在決選的52個項目中,卑詩省獲得5項提名,包括Cathedral Grove、Queen Island的Haida Gwaii、Wreck Beach、列治文5號路,及卑詩省與亞伯達省共享的洛磯山脈(The Rockies)。「天堂之路」是入選的52個項目中,少數的人文景觀奇景。

2007年3月8日 星期四

周杰倫的粉絲

加拿大人一直強調多元文化,對於移民來說,重點多是放在如何融入主流文化,主流人士融入其他族裔文化的情形並不多見,尤其是其他族裔的流行文化。

但是在青少年的生活圈中卻是另一番景象。溫哥華的亞裔、尤其是華裔學生眾多,竟然帶動了白人小孩對亞洲流行文化的濃厚興趣。

大兒子正在讀高中,他從小在加拿大長大,對亞洲流行文化一無所悉。但是他的同學Braedon是義大利裔,從未去過亞洲,從小時候觀看日本卡通節目開始,到稍後閱讀日本漫畫、迷上日本遊戲,並去學習日本武術,對亞洲文化極為著迷。

Braedon的長相俊俏,一頭金髮,是標準白人模樣,但是卻超想變成亞洲人。他刻意把頭髮染成褐色再挑染,理由是「這樣看起來比較Asian」,和亞裔朋友在一起才像自己人。

凡是亞裔青少年喜愛的事物,Braedon都興趣濃厚,甚至學得比亞裔小孩還專精。例如在亞洲極為風行的跳舞機,Braedon就是個中高手。他常到亞裔青少年喜歡聚集的遊樂場,挑戰跳舞機上的最高難度動作,技驚四座,往往吸引眾人圍觀,成為個人秀。

而現在拜mp3之賜,從網路上下載音樂極為方便,這些青少年的音樂口味也更為多元。除了流行的英美流行歌曲之外,他們也樂於嘗試中文、日文歌曲。

或許是受到其他華裔學生的引介,Braedon現在對王力宏、周杰倫、Hot Dog等台灣當紅歌手都極為熟悉,其中對周杰倫的音樂尤其讚不絕口。而且為了理解周杰倫的歌,他竟然興起學中文的念頭,在網路上四處搜尋學中文的軟體,還到處找華裔學生練習中文。

周杰倫是產自台灣本土的歌手,並未受過西方教育的洗禮,他成為華語流行歌曲的天王並不令人意外,但是能夠吸引完全不懂中文的青少年(本地很多華裔青少年也不懂中文)成為超級粉絲,可見他的音樂魅力無國界。周杰倫大概也想不到吧,他對於促進文化交流大有貢獻呢!

2007年2月9日 星期五

圖書館浩劫記

大溫地區列治文市的公共圖書館,為了服務愈來愈多的華人移民,館方特地擴充中文藏書,成為大溫地區中文藏書最豐富的圖書館。而且為了因應中國大陸移民如潮水般湧入的新情勢,館內大量添購簡體字書籍和大陸發行的各類DVD,吸引大溫各地的華人前往取用。

列治文公共圖書館共有四個分館,光是 Brighhouse分館的中文藏書就有7萬冊,但是在不久前的一次清查整理中發現,中文書籍的遺失毀損情況嚴重,簡直可以用「浩劫」兩字來形容。就以該館共約8000冊的中文烹飪書籍為例,竟有超過6000冊遭到破壞,令人難以置信。

破壞圖書的手法更是無奇不有。除了撕頁這種最簡單的手法外,有的人竟將不准借出的字典或參考書挖空,由外觀來看,書籍完整無缺,打開後才發現竟然已成空殼。還有人把書籍借回家之後,就把圖書館的條碼小心取下,換貼至另一本書上,然後以貍貓換太子的方式,把圖書館的書據為己有。書籍被偷更是家常便飯,有些暢銷書甚至是一再失蹤,例如《富爸爸,窮爸爸》一書就已經重新購買五次,結果還是不知去向。

除了書籍被破壞之外,圖書館內陳列的中文報紙雜誌也常遭損毀,內頁常被切割得殘破不全,還有人任意加註塗鴉。館方曾當場捉到一名華裔老婦以美工刀割下報紙新聞,工作人員前往制止,她竟強辯以為圖書館內的報紙可以免費帶走。結果列治文圖書館只好規定,借閱中文報紙必須至櫃檯領取,創下大溫各地圖書館的首例。

更離譜的是,列治文圖書館日前公開展示遭人破壞的書籍,籲請大家多多愛惜公共財產,希望能喚起華人的公德心,沒想到竟連這些毀損書籍也不翼而飛,難道華人真的這麼求知若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