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移民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移民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9年2月6日 星期五

房市急凍 投資客惡夢連連


前幾年溫哥華地區房地產市場漲勢驚人,各地都在大興土木,蓋出一棟又一棟的豪華住宅公寓。儘管房價已漲至不合理的高峰,每逢新的開發案推出仍是人潮洶湧,漏夜排隊搶購的情形屢見不鮮。

過去搶購的人潮中,真正自住的買家有限,大多是投資客想要趁機炒作,從中套利。由於預售屋的簽約金只要5%,施工期間也只要付5%,其餘款項是等到交屋之後才需支付,在房市火熱期間轉售容易,輕輕鬆鬆就有可觀獲利。

於是,很多移民是以炒作此類「樓花」為樂,有的人還成立公司專營此類「業務」,甚至房地產經紀自己也大量購入再轉手賣出。在房市狂飆時期,還有人出錢聘請排隊部隊,以確保建商一推出就能搶進多戶,瘋狂情況可想而知。

隨著全球景氣下滑,溫哥華房地產市場也急遽冷卻,當初搶進的投資客紛紛慘遭套牢,不但房價回跌,買盤也全面縮手,市場交易冷清。投資客手中的預售屋此刻即使願意認賠殺出,市場上也無人有興趣接手。更糟的是很多開發案已近完工交屋階段,即將要開始支付餘款,馬上就會變成一個長期負擔。

一些不甘遭到長期套牢或是已無能力長期繳交房款的投資人,此時乾脆放棄交屋,以為只要認賠先前預付的10%即可脫身,也可避免日後房價持續下跌的慘重損失。不料萬萬沒想到,建商在合約中早就立下保護條款,違約拒絕交屋將會面臨法律訴訟,並須支付巨額賠償金額。

最近幾週,溫哥華已有多家大型建商不願蒙受損失,對違約的數十位房屋買主提出告訴,其中有許多都是來自亞洲的移民,投資失利反而變成惡夢一場。據律師分析,買方的處境非常不利,最好是設法與建商和解,否則恐將面對龐大的金錢及精神損失。

不過,建商的態度卻是非常強硬。近來有的建商為了將新落成的公寓儘快脫手求現,不惜大幅降價40%求售,有的甚至以買一戶城市屋就送一輛賓士SUV來促銷。但是對於稍早以高價購入的買主卻拒絕重新議價,堅持一切依合約行事,想要獲取暴利的投資客現在真是偷雞不著蝕把米了。

2008年5月3日 星期六

溫哥華「熊事」一籮筐

滑雪勝地威士勒(Whistler)最近的新聞焦點不是2010奧運,而是當地著名的黑熊Jeanie家族。熊媽媽Jeanie和9個熊寶寶成為當地報紙的風雲動物,報紙專欄每天記載牠們的動態,就像連續劇般。

Jeanie是威士勒的代表性動物,14年來生了9隻熊寶寶。隨著春天來臨,氣候漸暖,這個大家族開始經常在威士勒的渡假區出沒,在各個餐廳或住家的垃圾桶內搜尋食物,引起民眾驚慌,也讓牠們身處險境。

威士勒當局認為,黑熊Jeanie家族的成員不斷增加,以致於食物需求量愈來愈大,因此有意藉助避孕針來限制Jeanie的繁殖能力。但此項意見甫經提出,就遭到保育人士的強烈反對。他們抨擊人類太不負責任,問題的焦點是垃圾處理不當,引誘黑熊家族前去覓食,為何不加強管理垃圾,而是要限制Jeanie生育?

在加拿大,「熊事」成為新聞焦點並不稀奇。加拿大人非常注重對野生動物的保育,不論是黑熊還是灰熊,其實都是相當神氣的,居民被熊騷擾的新聞時有所聞。

大溫哥華地區四周環山,風景優美,很多人喜歡住在遠離塵囂的山林之中。在北溫哥華、西溫哥華和高貴林市等地,山上豪宅林立,價位都在百萬加元以上。不過,很多新移民在買房子的時候並不知道,山區是常有熊影出沒的。

高貴林山上的「西木山莊」是十餘年前開發的高級住宅區,華裔移民很多。這些山區豪宅都有非常大的庭院,通常都造景整修得很漂亮,種植各種花草樹木,並建有廣大的露台,以供夏天時休憩烤肉之用。

夏天傍晚烤肉的香味四溢,最容易吸引灰熊光臨。記得許多年前的一個深夜,一位住在西木山莊的朋友非常驚慌地打電話來。她說聽到後院有異常的聲音,探頭出去一看嚇壞了,竟然有一隻大灰熊在後院走來走去。本以為牠找不到食物就會離去,沒想到這隻熊開始拍打牆壁,可能是想向人討吃的。拍打牆壁一陣子都沒人理,灰熊大概很不高興,乾脆拆起後院的木造露台

西木山莊的山上還有一個非常漂亮的高爾夫球場,這也是很多移民看中當地的原因之一;走出家門不遠就能打高爾夫球,這是多麼享受的一件事。不過,在西木山莊球場打球的人,難免都會有與灰熊打照面的經驗。常有人在打高爾夫球的時候,看到遠遠的山林中走出一個龐大的身影,仔細一看,竟然是一隻灰熊走向自己,此時只能趁著腿還沒軟時趕快閃開。


還有一位朋友是住在西木山莊的近山頂處,風景美當然是不在話下,只是某天打開前門,居然看到一隻熊大搖大擺地從他門前走過。這位老兄倒是非常鎮定,趕快關上門。等到灰熊走了,驚魂甫定的他到處打電話告訴親朋好友:「剛剛有隻熊從我門前走過…」

2008年3月24日 星期一

台灣政治狂熱感染加拿大

台灣的總統大選順利落幕,估計全球約有25萬旅居海外的僑胞返台投票,這種參與選舉的熱情令加拿大媒體嘖嘖稱奇。台灣人民對民主制度的高度推崇,加國媒體也認為值得學習。

在台灣大選結果揭曉之際出版的Vancouver Sun指出,加拿大人對於政治相當冷漠,多數人認為選舉投票的重要性,可能還比不上帶小孩去練習足球。最近舉行的幾次聯邦補選中,投票率只有27%;也就是說,每四個加拿大人中,大約只有一個人會去投票,行使公民權。

反觀台灣人民普遍非常看重自己手中神聖的一票,這次總統大選的投票率達到76%,表示每四個人中就有三個人投票。眾多旅居海外的僑胞也不願放棄投票的權利,甘願自掏腰包購買機票,時間再緊迫也要趕回台灣參與總統大選。這種參政的狂熱,令加拿大人覺得很不可思議。

據溫哥華本地旅行業者的估計,由溫哥華返台投票的僑胞大約在千人左右。至於由世界各地返台的僑胞可能超過5萬人,數量最大的則是在中國大陸工作的台商,這次回鄉投票的人數高達20萬人。在加拿大媒體看來,這種參與民主的熱情只能用「政治狂熱」來形容。

該文認為,台灣僑胞願意自掏腰包、不遠千里返鄉投票,最主要的原因是台灣從1996年才開始實施總統直選,選民們很珍視自己的投票權。而且,台灣的總統大選選情都異常緊繃,可能勝負就在幾萬票之間,就像2004年雙方只差3萬票,海外選民的每一票都可能影響大選結果。

該文的結論是:台灣的民主得來不易,受到全民的呵護與珍視;在台灣人民看來,民主是無價的,一張機票錢又算得了什麼呢!這種全民參政的狂熱,頗有值得加拿大人借鏡之處。

2008年3月13日 星期四

被遺棄的台加航線

距離台灣的總統大選只剩不到十天,溫哥華的台灣移民陸續束裝返台,準備共襄盛舉。這段期間也是學校放春假及復活節假期,剛好可以順道回台灣度假。當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現在有大選特惠機票,這種撿便宜的機會,四年才一次。

只是這所謂的大選特惠機票,若與溫哥華─香港或溫哥華─上海/北京的機票價格相比,仍然是相當昂貴。長榮和華航經濟艙的特惠來回票價在910至999加元之間,不像往返中國的票價平時就在5-600加元左右,往返香港也低至600加元左右。

如果不是特惠機票,溫哥華─台北的機票價格可就更令人咋舌了。一般的淡季時期,溫哥華─台北直飛機票都在1200加元之譜;如果是在旺季,機票價格更會調漲到1500加元以上。若以現今加元對新台幣的匯率1:32來換算,機票成本已逼近新台幣5萬元,這還未加上稅金及其他附加費。

比較兩岸三地的機票價格,台灣移民真是愈看愈鬱卒。機票價格反映出移民實力的消長,台灣移民的數量減少,使得台加航線日漸不受重視。中國移民蜂擁而至,相關航線的載運量大增,促使主要航空公司紛紛轉向迎接此一重要客源。

加拿大的主要航空公司多年前即已停飛台加航線,轉而大量增加飛往北京、上海的航班。這使得台加直飛航線只剩下台灣的長榮與華航在經營,市場競爭性不再,票價也就居高不下。

眼見飛往中、港兩地的機票價格一路走低,尤其是甘泉航空帶動一連串的降價效應,台灣移民心中都很困惑,為何台加機票的價格硬是紋風不動?若以航程相比,飛台哩程與香港、上海也相差不遠,航運成本的差異應非主要因素。

這似乎是一條被業界遺忘的航線。唯一可能的合理解釋是赴台旅客太少,除了台灣移民往返之外,台加航線吸引不到其他旅客,尤其是眾多往返中國的旅客可以順道在香港停留,但卻無法經台灣往返中國。這使得台加航線的吸引力日益下降,終至被眾人遺棄。

儘管票價已高得離譜,為了擴展客源以增加獲利,華航近年來還積極對印裔、東南亞裔移民促銷。如今看來果然頗有成效,只是讓台灣移民更加錯愕,因為大家進入機艙時,已經難以感受到來自台灣的親切感。

有些台灣移民為了省錢,或是對台加的機票價格看不下去,乾脆轉往西雅圖搭機返台。西雅圖距溫哥華只有三小時左右的車程,但機票價格卻便宜很多,在750美元左右。以目前加元強過美元來看,自然是有不錯的吸引力,只是難免舟車勞頓,而且現在美加邊界的通關時間不易預估。

這兩年台灣移民相繼回流,機票價格令人手軟,或許也是原因之一。眼見每年辛苦工作所得之中,孝敬給這兩大航空公司的比重愈來愈高,許多空中飛人家庭只好回去「愛台灣」了。在台灣的總統大選,朝野人士為了三通議題而爭辯不已,大概很少人想到,遠在加拿大的台灣移民,也因兩岸遲遲未三通而受到波及吧!

2008年3月7日 星期五

機票廉 返港熱 華人商家苦

香港的甘泉航空(Oasis Airline)從去年春末夏初開始推出溫哥華─香港航線的廉價機票,對溫哥華航運市場投下震撼彈。不到一年的時間,溫哥華─香港航線的機票價格全面走低,造福了消費者,但卻對溫哥華當地的華人商家造成重擊,餐飲業、零售業都唉聲嘆氣。

從去年以來,甘泉航空的低價促銷策略就是香港移民圈的熱門話題,香港─溫哥華單程機票被壓低至前所未見的200加元價位,從299到239,至去年年底更降至229加元,轟動溫哥華。受到甘泉航空的刺激,包括加航(Air Canada)和國泰航空(Cathay Pacific Airways)的香港機票也跟進降價,掀起香港移民的返鄉熱潮。

據溫哥華國際機場(YVR)的粗略估計,自從甘泉航空於去年六月開始營運,至去年九月的三個月時間內,溫哥華機場往返香港的旅客流量就增加了50%以上。許多久居溫哥華的香港移民受到廉價機票的吸引,都紛紛收拾行囊回香港一遊。來自中國南方的中國移民也樂於利用廉價機票,先經香港血拼再回中國。

加元升值也強化了許多人返港探親旅遊的意願,尤其是在有「購物天堂」之稱的香港血拼,與溫哥華本地的價格相比,真是太便宜了。既然機票這麼低廉,搭機返港探親兼吃喝玩樂,怎麼算都很划算。難怪有些長年未回香港的移民,現在都動了返鄉念頭。

不過,溫哥華的華人商家卻因此遭受無妄之災。香港移民掀起返鄉潮,本地的消費市場就冷清了不少,受影響最大的就是餐飲業和零售業。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華人商家就開始感受到市況走下坡,一些原本在用餐時間一位難求的餐廳,現在都顯得空蕩蕩的,老闆們個個唉聲嘆氣。連他們也承認,2百多元的機票實在太誘人了,他們自己的家人也都急著買機票回香港。

溫哥華太陽報(Vancouver Sun)日前特別走訪一家被一位紐約作家讚譽為「中國以外地區的最佳中餐廳」,這家標榜精緻餐飲的中餐廳位於列治文(Richmond)著名的華人飲食街,記者本是告知餐廳老闆這項喜訊,沒想到他卻告訴記者,他已經快撐不下去了,廉價機票讓顧客大量流失,現在根本無利可圖,而且他也不預期這項美譽能讓他的生意起死回生。

零售業者同樣是叫苦連天,溫哥華最大的亞洲商場時代坊(Aberdeen Center)也向記者透露生意量明顯下滑,都是因為廉價機票和加元升值的雙重誘因促使消費者流往香港。現在他們只能寄望廉價機票也帶動中國南方和香港的遊客前來溫哥華,彌補一下本地流失的客源。

2007年12月11日 星期二

溫哥華的亞洲傳奇─求學篇

很多人移民到加拿大都是考慮到子女的教育問題,尤其是想擺脫升學壓力和補習文化。可是在加拿大定居後才發現,原來這兩者依然如影隨行、揮之不去。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如今連本地白人和其他族裔也開始熱衷補習文化,反而造就了一個新興行業。

一般來說,華人和亞裔移民比較重視子女教育,對成績的要求較高,也多把升大學視為求學的主要目標。因此,即使是移民加拿大,華人家長期望子女成為頂尖學生的想法並未消除,請家教、尋求課外輔導以衝刺最佳成績的情形非常普遍,也使得升學競爭日益激烈。

在沒有家教、不補習、成績就不易提升的情況下,許多原想擺脫補習文化的家長,最後也只好與現實妥協,免得孩子輸在不公平的競爭點上。於是,隨著華人移民愈來愈多,溫哥華的補習班也一家接著一家設立,生意興隆。

華人熱衷藉由補習或家教來抬高成績,導致溫哥華這兩所大學的入學標準愈來愈高,不諳補習文化的白人學生欲進入大學漸趨不易。像卑詩大學(UBC)理學院(science school)的錄取成績平均要90分以上,幾乎放眼所見都是華裔學生。對於校園內近似被華裔學生佔領的現象,本地白人覺得很不是滋味,因而戲稱UBC是University of Billion Chinese。

最近一個全國性教育組織所做的調查發現,加拿大人對教育的觀念已在改變之中,愈來愈多加國家長認為學校所學不足,必須求助於其他來源,包括家教或校外輔導,才能幫助孩子成為頂尖學生,以面對日益嚴峻的升學競爭。

該項調查顯示,每三個家長中就有一人為子女安排家教或課外輔導,加拿大全國現有超過100萬名學齡孩童是家中聘請家教,或是在外參加課業輔導補習。而這些學生並非在校成績不佳,相反的,他們在校多是屬於優秀的學生,家長希望藉此協助他們擁有頂尖的學術成果,有更佳的競爭優勢,能夠申請進入一流大學。

對於許多加國家長來說,送子女入讀私立學校的代價太高,公立學校的教學品質又令人不盡滿意,借助於家教或補習算是比較可以負擔的方式。因此,現在不僅是華人熱衷於補習事業,本地白人或其他族裔也相繼建立補習系統,像公文數學(Kumon)之類的跨國性補習機構也在加拿大各地迅速成長,家教相關網站更是令人眼花撩亂。

想要孩子在沒有升學壓力的環境下成長嗎?如果真的不在乎升學與否,或許可能;如果還是希望孩子將來能夠就讀大學,那麼在加拿大不但會有升學壓力,而且未來的壓力還會愈來愈大。

2007年11月20日 星期二

溫哥華的亞洲傳奇─幫派篇

隨著亞洲移民大量湧入溫哥華,亞洲幫派組織也跟著轉移陣地。一向給人恬靜印象的溫哥華,現在似乎已不再寧靜,宛如電影情節般的幫派廝殺場景陸續上演。溫哥華人赫然發現,在富裕亞裔移民的豪宅名車之下,原來隱藏著不為人知的非法勾當。

11月初,溫哥華西區的高級住宅區發生一起槍殺案,震驚全加拿大。案件中的受害者是一名來自中國的移民,他於深夜返家時在自宅門前遭人亂槍射殺。事發地點是溫哥華豪宅雲集的Shaughnessy區,他的住宅估計市價在500萬加元以上。

據皇家騎警RCMP所公佈的初步調查資料,該名受害者於10年前從香港移民至加拿大,為香港地區著名幫派「大圈仔」的重要人物,在加拿大從事毒品走私、偽鈔、偽造信用卡、高利貸等不法交易,為亞洲幫派組織型犯罪的活躍份子。

三天後,同樣是在溫哥華的西區,一輛賓士房車於凌晨時刻遭兩輛SUV包夾追殺,賓士車的駕駛與另一名乘客同遭亂槍擊斃,死狀慘不忍睹,賓士車已被射成蜂窩。經調查發現,這兩名受害者為南亞裔,也是幫派份子,可能是因為毒品交易糾紛而遇害。

至此,溫哥華警方驚覺這些並非偶發事件,而是驚悚的亞裔幫派仇殺轉移至溫哥華上演。因為在這兩個案件之前,10月底時,一名越南裔男子在溫哥華一家越南餐廳門口遭到射殺。10月中旬,素里市的一棟公寓內曾發生駭人聽聞的六屍命案。稍早在夏天時,在溫哥華一家中餐廳吃宵夜的一群亞裔人士遭人亂槍掃射,造成八人受傷。

經過調查,這些案件都與亞裔幫派有關,其中包含了華裔、越裔、南亞裔等幫派,牽涉到複雜的毒品交易與利益衝突,一場腥風血雨的黑幫火拼可能已是風雨欲來。亞裔幫派改寫了溫哥華的犯罪模式,不但武器威力日趨強大,殺人手法也更加冷血殘酷,甚至毫不避諱地在街頭上演。對於今年才上任的溫哥華首位華裔警察局長來說,這不啻是棘手的重大挑戰。

2007年11月8日 星期四

溫哥華的亞洲傳奇─姓氏篇

溫哥華太陽報(Vancouver Sun)最近做了一項很有意思的調查─大溫地區百家姓,亦即最常見的100種姓氏。結果發現,在大溫地區的十大姓氏中,與華裔相關者就佔了半數。

目前在大溫地區穩居首位的第一大姓氏是Lee,這不僅是華裔、也是韓裔和英裔的主要姓氏。以粵語發音的Wong(王或黃)和Chan(陳),分別為第二與第三大姓氏。

排名第四的姓氏是Smith。在1991年以前,它一直是居於榜首的姓氏,隨著華人及其他亞洲移民大量湧入,排名也就逐年下滑。不過,Smith仍是加拿大的第一大姓。

排名第五的是韓裔最普遍的姓氏Kim(金),第六名是Chen(陳),第七名是印裔姓氏Gill,第八名是華裔姓氏「李」的另一種拼法Li,第九和第十名則是西方姓氏Brown、Johnson。

其他名列大溫地區百家姓的華裔姓氏還包括:Wang(王)、Leung(梁)、Lam(林)、Liu(劉)、Ng(吳)、Wu(吳)、Ho(何)、Chow(周)、Chang(張)、Huang(黃)、Lin(林)、Cheung(鍾)、Lau(劉)、Cheng(鄭)、Zhang(張)、Yu(于或余)、Yang(楊)、Tang(鄧或唐)、Chu(朱)、Ma(馬)、Lai(賴)、Chung(鍾)、 Choi(蔡)、Lo(羅)、Tam(譚)、Lim(林)、Yeung(楊)、Fung(馮)。

2007年6月15日 星期五

台灣移民回流潮

暑假將至,卻也是眾多台灣移民準備舉家回流的時刻。這一年來台灣移民快速回流,週邊的朋友突然紛紛消失,讓人既錯愕又唏噓。

台灣移民來到加拿大的理由不一,但是促使他們下定決心回流的因素,多少與這一兩年加幣大幅升值有點關係。

台灣移民中有許多空中飛人家庭,長年來是靠著老公在台灣工作提供生活費,不論家庭財力是否雄厚,加元兌新台幣匯率從十年前的1:20升值到現階段的1:30,都讓人大嘆吃不消,買匯時不免感到手軟。

在此同時,十多年前移民潮時移居加拿大的台灣移民,若是當時有購屋置產,現在的房價至少上漲了50%,再加上加元升值,換算成新台幣後的資產暴增,也成為許多家庭有意回流的誘因。

而且,移民潮那段時期前來的台灣移民,他們的子女多已大學畢業或正就讀大學。對父母來說,階段性任務已經完成,該是為自己的後半輩子人生打算的時候了。有些子女大學畢業後在本地未找到理想的工作,也就乾脆與父母一同回流,到台灣或中國大陸再去試試機會。

所以,現在溫哥華一些以台灣移民為主要對象的餐廳店家都感嘆生意難做,社團活動往年的盛況也不復見。有人估測台灣移民大概已經回流了七、八成左右,所流失的不只是生意人氣,還有那一份同屬鄉親的親切感。

2007年2月9日 星期五

補習歪風吹進溫哥華

2006年底加拿大統計局發佈數據指出,加拿大全國就讀大學的學生人數,於2004-05年度首度突破百萬人大關。以加拿大全國約三千萬的人口總數來看,這算是相當高的比例。

統計局對此的說法是嬰兒潮世代的子女,也就是所謂的 “echo generation”,正值升學年齡,所以促使各大學的申請人數激增。然而,華人移民持續湧入,對於升學風氣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也是不爭的事實。

以本地土生土長的加拿大人來說,他們對於讀大學是抱著順其自然、不強求的態度。能夠讀大學固然很好,不讀大學也不是什麼嚴重的事。但是華人移民的想法就極為傳統,升大學是不容打折的目標,尤其這還牽涉到面子問題,有些家長甚至警告子女不得申請college,沒有university這個字就不算是真正的大學。

結果,原本是為了減輕升學壓力而移民,沒想到卻是壓力更大,因為整個大溫地區只有兩所大學是university。無意到其他城市就學,又一定堅持要進university的學生,就只得設法擠進UBC或SFU了。

有升學壓力,自然就助長了補習班的孳生。如今的溫哥華是補習班林立,托福、LPI、英數理化各科應有盡有,較台北的南陽街不遑多讓,甚至連「南陽街」的名稱都搬了過來,看起來相當諷刺。

學生瘋狂補習的後果是雖有拿高分的竅門,卻沒有紮實的基礎。儘管擠進大學的窄門,但苦難才真正開始。加拿大的大學課業壓力沉重,如果沒有雄厚的實力,讀起來將是苦不堪言,半途被淘汰出局者比比皆是。

最令加拿大人難以接受的,則是華人熱衷於藉補習來拉高成績,以致於各大學的錄取分數不斷提高,本地白人就處於相對不利的地位。就以UBC最高分的Science School來說,入學平均成績必須在90分以上才有機會,所以幾乎清一色都是華人,白人或其他族裔人士寥寥無幾,形成了一種不公平的競爭。

或許是受到華人補習文化的刺激,白人開辦的課業輔導機構也開始出現,並在媒體上大打廣告招攬學生。顯然在教育方面,華人移民不但沒有學習白人的思維,反而促使他們改變了若干觀念。

溫哥華有多少尼特族?

不久前朋友傳來一篇文章,標題是「台灣到底有多少尼特族?」

乍看之下,一頭霧水,「尼特族」是什麼新名詞?仔細看下去才知道,尼特族指的是 “Not in Employment,Education or Training” 的一群人,也就是指受完教育之後,既不升學也不工作,也不參加職業培訓的年輕人。依此定義,溫哥華台灣移民圈中的尼特族恐怕也不在少數。

不同的是,台灣的尼特族多是自己欠缺就業意願,或是社會適應不良的年輕人;而溫哥華的尼特族卻是被本地就業市場拒絕的一群人,他們有良好的學歷、強烈的就業意願,但是不得其門而入。

說起來實在很無奈,許多家庭移民到加拿大的主要理由之一,都是為了子女的教育─嚮往國外的教育品質,希望小孩能有更佳的受教環境,期盼未來小孩能有高人一等的競爭力…。但是偏偏事與願違, 成為許多移民家庭最遺憾的一件事。

由於加拿大的高等教育制度與就業環境,和台灣有著極大差異,很多移民小孩還來不及了解就已經出局了。尤其是一些原本極為優秀、名校畢業的年輕人,結果竟也難逃成為尼特族的下場,真是讓人情何以堪?

認清了現實之後,不甘成為尼特族的年輕人只好回到台灣、甚至中國大陸去找機會。這對他們來說,其實構成相當大的心理衝擊。畢竟,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如果沒有移民,或許他們的人生會是另一番景象吧!

圖書館浩劫記

大溫地區列治文市的公共圖書館,為了服務愈來愈多的華人移民,館方特地擴充中文藏書,成為大溫地區中文藏書最豐富的圖書館。而且為了因應中國大陸移民如潮水般湧入的新情勢,館內大量添購簡體字書籍和大陸發行的各類DVD,吸引大溫各地的華人前往取用。

列治文公共圖書館共有四個分館,光是 Brighhouse分館的中文藏書就有7萬冊,但是在不久前的一次清查整理中發現,中文書籍的遺失毀損情況嚴重,簡直可以用「浩劫」兩字來形容。就以該館共約8000冊的中文烹飪書籍為例,竟有超過6000冊遭到破壞,令人難以置信。

破壞圖書的手法更是無奇不有。除了撕頁這種最簡單的手法外,有的人竟將不准借出的字典或參考書挖空,由外觀來看,書籍完整無缺,打開後才發現竟然已成空殼。還有人把書籍借回家之後,就把圖書館的條碼小心取下,換貼至另一本書上,然後以貍貓換太子的方式,把圖書館的書據為己有。書籍被偷更是家常便飯,有些暢銷書甚至是一再失蹤,例如《富爸爸,窮爸爸》一書就已經重新購買五次,結果還是不知去向。

除了書籍被破壞之外,圖書館內陳列的中文報紙雜誌也常遭損毀,內頁常被切割得殘破不全,還有人任意加註塗鴉。館方曾當場捉到一名華裔老婦以美工刀割下報紙新聞,工作人員前往制止,她竟強辯以為圖書館內的報紙可以免費帶走。結果列治文圖書館只好規定,借閱中文報紙必須至櫃檯領取,創下大溫各地圖書館的首例。

更離譜的是,列治文圖書館日前公開展示遭人破壞的書籍,籲請大家多多愛惜公共財產,希望能喚起華人的公德心,沒想到竟連這些毀損書籍也不翼而飛,難道華人真的這麼求知若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