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教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教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7年12月11日 星期二

溫哥華的亞洲傳奇─求學篇

很多人移民到加拿大都是考慮到子女的教育問題,尤其是想擺脫升學壓力和補習文化。可是在加拿大定居後才發現,原來這兩者依然如影隨行、揮之不去。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如今連本地白人和其他族裔也開始熱衷補習文化,反而造就了一個新興行業。

一般來說,華人和亞裔移民比較重視子女教育,對成績的要求較高,也多把升大學視為求學的主要目標。因此,即使是移民加拿大,華人家長期望子女成為頂尖學生的想法並未消除,請家教、尋求課外輔導以衝刺最佳成績的情形非常普遍,也使得升學競爭日益激烈。

在沒有家教、不補習、成績就不易提升的情況下,許多原想擺脫補習文化的家長,最後也只好與現實妥協,免得孩子輸在不公平的競爭點上。於是,隨著華人移民愈來愈多,溫哥華的補習班也一家接著一家設立,生意興隆。

華人熱衷藉由補習或家教來抬高成績,導致溫哥華這兩所大學的入學標準愈來愈高,不諳補習文化的白人學生欲進入大學漸趨不易。像卑詩大學(UBC)理學院(science school)的錄取成績平均要90分以上,幾乎放眼所見都是華裔學生。對於校園內近似被華裔學生佔領的現象,本地白人覺得很不是滋味,因而戲稱UBC是University of Billion Chinese。

最近一個全國性教育組織所做的調查發現,加拿大人對教育的觀念已在改變之中,愈來愈多加國家長認為學校所學不足,必須求助於其他來源,包括家教或校外輔導,才能幫助孩子成為頂尖學生,以面對日益嚴峻的升學競爭。

該項調查顯示,每三個家長中就有一人為子女安排家教或課外輔導,加拿大全國現有超過100萬名學齡孩童是家中聘請家教,或是在外參加課業輔導補習。而這些學生並非在校成績不佳,相反的,他們在校多是屬於優秀的學生,家長希望藉此協助他們擁有頂尖的學術成果,有更佳的競爭優勢,能夠申請進入一流大學。

對於許多加國家長來說,送子女入讀私立學校的代價太高,公立學校的教學品質又令人不盡滿意,借助於家教或補習算是比較可以負擔的方式。因此,現在不僅是華人熱衷於補習事業,本地白人或其他族裔也相繼建立補習系統,像公文數學(Kumon)之類的跨國性補習機構也在加拿大各地迅速成長,家教相關網站更是令人眼花撩亂。

想要孩子在沒有升學壓力的環境下成長嗎?如果真的不在乎升學與否,或許可能;如果還是希望孩子將來能夠就讀大學,那麼在加拿大不但會有升學壓力,而且未來的壓力還會愈來愈大。

2007年10月2日 星期二

消費比爾‧蓋茲就有說服力?

日前看到台灣新聞報導一家直銷業者廣為招募大學生加入,引起一片撻伐。這家公司用以說服學生的說辭之一,就是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當年也是為了創業賺錢,瀟灑地放棄在哈佛大學未竟的學業,結果成就遠高於那紙大學文憑。不過,這家直銷業者忘了告訴學生,比爾‧蓋茲所創立的並非直銷事業,不是靠著不斷地找下線而攀達全球首富的地位。

無獨有偶,最近又看到一位加拿大教育顧問的部落格中也在消費比爾‧蓋茲。這位留學代辦業者在文章中大力推薦一所新改制的BC省大學,「教育」學生在選擇大學時不應考慮學校的名氣或地位,只要學生自己用功,在哪一所大學讀書其實並不重要。 他的說法是:普通人以學校為榮,但有本事的人會讓學校能以自己為榮; 像比爾‧蓋茲,他棄哈佛如敝履,但哈佛卻仍然要尊他為成功校友。所以,讓學校有名的方法,就是學生要爭氣,在社會上有成就的畢業校友多了以後,學校的名氣自然上升。

這個邏輯實在讓人不敢茍同。全世界至今也只出了一個比爾‧蓋茲,這樣的「勉勵」未免太沉重。更何況,比爾‧蓋茲當年所就讀的哈佛大學可是全球頂尖的名校,他並沒有棄名校而去屈就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學府,哈佛大學也不是因比爾‧蓋茲才出名。所謂「大學的地位沒有等級高低之分」更是昧於事實,若是如此,那麼各國、乃至全球的大學排名不就毫無意義了?美國的常春藤名校和野雞大學是否都是平起平坐?

說穿了,這些業者都是在消費比爾‧蓋茲,濫用他人的成功案例以追求自身利益。這家新改制的BC省大學自知本身的學術地位不及UBC和SFC兩大名校,在國內招生方面不易競爭,因而全力搶攻海外市場,在全球各地廣收國際學生,給予留學代辦業者的條件優厚,以致於許多業者現在是鼓起三吋不爛之舌,拼了命地遊說學生申請這所學校。即使學生的成績優異,擁有進入一流學府的實力,教育顧問仍要舉出一大堆名校的不利之處,鼓勵學生接受這所學校,原因無他,大部分的名校都姿態甚高,不會付佣金給留學代辦業者。許多學生都因此糊里糊塗地被送往業者「中意」的學校,而非自己嚮往的學校,幾年之後認清事實,卻已平白浪費了寶貴時光,甚至可能誤了一生。

2007年5月4日 星期五

遊學、留學加拿大要擦亮眼

暑假又快到了,可能很多人在準備遊學或留學計畫。若是有意到加拿大,現在真的是時機欠佳,因為加元又開始走強,對美元匯率再度站穩90美分,而且未來可能繼續升值,匯率風險愈來愈高。

在此同時,選擇學校更要小心謹慎,千萬不要輕信代辦業者的推薦。今年以來,溫哥華地區已經爆發多起私立學校的違規招生事件,部分學校已被勒令停業,還有一些學校被省教育廳列入觀察名單,隨時有可能被吊銷執照。若是不察,很可能會血本無歸。

最近,溫哥華的私立院校狀況連連,而且很不巧,主其事者多是華人。最轟動的就是英皇集團旗下的英橋大學(Lansbridge University)以不實的廣告在全球招生,並授予虛假的學位,而被省教育廳下令於5月1日關校,受害者包括來自中、港、台、甚至印度的國際學生。

此外,由派特森學院代理的美國上愛荷華大學(Upper Iowa University),也面臨相同的關校命運。本週,卑詩最高法院進一步判決一家名為溫哥華全球大學(Vancouver University Worldwide)的機構擅自頒發學位屬違法行為,並下令立即停止。

在另一方面,一些以招收國際學生為主的私立中學也爆發醜聞。包括英皇中學(Kingston High School)、新柱中學(Century High School)、派特森中學(Pattison High School)、聖約翰國際中學(St. John’s International School)和皇家加拿大學院(Royal Canadian College)等五所溫哥華私立學校,都涉嫌以不實的高分成績掩護學生低劣的英文程度,幫助他們順利自高中畢業並申請大學,現正遭受省教育廳調查。這五所學校若不能立即更正,6月份即可能面臨吊銷執照的處分。

另外,位於溫哥華島的St. Margaret’s和Queen Margaret’s這兩所私立中學,則被列入觀察名單。

很多人都懷抱到加拿大遊學或留學的憧憬,很多家長也因嚮往國外的教育環境,而有意把子女送至加拿大求學。但是加拿大的教育環境真的很理想嗎?這恐怕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而且有很多狀況是在親身經歷之前無法想像的,在付諸行動之前一定要擦亮眼啊!

2007年4月6日 星期五

UBC受制於專業組織?

在加拿大就讀專上教育,可能需要很強的風險意識。不但有許多私立院校以誇大不實的廣告欺騙學生,公立院校也常有課程因招生狀況不佳而停辦,現在竟然連名校UBC也會出狀況。

據Vancouver Sun報導,加拿大物理復健課程認證協會(ACCPAP)指UBC的課程未符合該組織的要求,威脅取消對該系所的認可,而使UBC此一課程面臨關閉危機。

UBC一向是加拿大排名前三名的名校,在國際間也擁有崇高的學術地位,如今竟被一個專業組織評定為課程不符要求,實在令人匪夷所思,加拿大專業組織所擁有的權力令人咋舌。

ACCPAP是一個全國性的認證組織,加拿大全國各大專院校的物理復健課程都必須得到該組織的認可,學生畢業後才能參與該組織所舉辦的資格考試,取得物理復健師的專業執照,然後才可執業。因此,如果ACCPAP果真取消對UBC課程的認可,該校畢業生將無法參加證照考試,也就不能取得專業執照,對學生權益影響甚鉅。

更不幸的是全BC省只有UBC提供此項課程,一旦被迫關閉,有意成為物理復健師的人只得到他省求學,學生的成本將大幅增加,可能使很多人因而卻步,也將使BC省欠缺物理復健師的情況更加嚴重。

由於UBC的物理復健課程在BC省是獨一無二,每年招生名額有限,所以一向是競爭激烈的科系,很多人都是申請多次之後才獲准入學。而過去本是大學部畢業即可參加專業執照考試,前兩年則改為必須取得碩士學位才能參加考試。

目前UBC有80名學生正在攻讀物理復健的碩士學位,他們求學所花的時間可能數倍於他人,如今卻無法確定能否順利拿到學位,也不知日後能否從事此一行業,真是情何以堪!

2007年3月23日 星期五

沒用的中文媒體

Vancouver Sun揭發華人設立的私立中學成績不實的疑慮,溫哥華的中文媒體竟然無一敢據實報導,想必是屈服於廣告收入的壓力之下。因為這些學校每年都砸下巨資大打廣告,是中文媒體極為重要的廣告客戶,對於如此有損校譽、又影響招生的事件,自然不便報導,免得趕走了金雞母。

不過,Vancouver Sun又繼續追擊,現在發現有五所私立中學的12年級英文成績啟人疑竇。除了上次揭露的新柱中學 (Century High School) 和英皇中學 (Kingston High School) 之外,還有派特森中學 (Pattison High School)、聖約翰國際中學 (St. John’s International High School) 及Royal Canadian College。調查發現,去年這些中學12年級學生在校英文成績全數過關,但是絕大部分的省考成績都不及格。

由於12年級英文是高中畢業所需的唯一省考科目,省考成績佔40%,在校成績佔60%,二者合計及格才能取得高中畢業證書,因此令人懷疑這些私立中學故意拉高學生的在校英文成績,以確保他們在省考失利時也能順利畢業,並如願申請大學。

BC省教育廳長龐雪麗 (Shirley Bond) 對此非常訝異,立即下令調查包括上述五所學校在內的13所私立中學,以確保私立與公立中學的評分標準相同,並將深入了解新柱中學招收公立中學在學學生的情事。

據Vancouver Sun報導,新柱中學共有約250名10至12年級的學生,其中約有20至30名是公立中學的在學學生,他們在新柱中學僅選修英文一科。

龐雪麗表示,省府的新規定准許學生至不同的學校選修科目,若是同一科目重複選修,成績單上將會顯示較高的成績。此舉的用意本是協助邊遠地區學生能夠不必侷限於一校,而擁有較多選擇,包括線上的遠距學習,並非鼓勵學生藉機以金錢換取更佳成績。

如今的發展不僅有違省府此一政策的美意,反而破壞了教育制度的公平性。這是一個值得大家關注的事件,溫哥華的中文媒體竟然選擇噤聲,罔顧新聞責任,真是令人非常遺憾。

2007年3月21日 星期三

華裔學生拿 “A” 的新門路

此刻正是加拿大高中畢業生申請大學入學許可的關鍵時刻,主要大學大多是根據三、四月份的在校期中成績來給予早期入學許可。

然而,溫哥華報紙Vancouver Sun今天卻驚爆內幕。溫哥華部分公立高中的英文老師最近正在為學生的期中成績評分,但是在省教育廳的學生檔案中意外發現,許多成績不及格的學生竟然出現來自另一所學校的成績,而且全部變成 “A”。

經過深入追查發現,溫哥華有些以招收國際學生為主的私立中學,就以容易取得高分來吸引這些英文被當掉的學生,用 “A” 替換掉原本極差的成績。當然,這些學生付出的學費絕對不便宜,但卻因此而有可能擠入一流大學,甚至連測試英文程度的LPI考試也能因此避免。

很不幸,遭到點名的兩所私立中學都是由華人設立,分別是新柱中學 (Century High School) 和英皇中學 (Kingston High School)。這兩個學校所收的學生幾乎全是華人,後者與最近因頒發不實學位而遭勒令停業的英皇學院 (Kingston College) 和英橋大學 (Lansbridge University) 隸屬同一集團。

根據省教育廳的資料顯示,去年新柱中學12年級學生的英文全部過關,而且半數以上學生的成績達到 “A” 或 “B”。詭異的是這批學生參加省試竟有69%被當掉,只有1%的學生拿到 “B”,而這是他們的最高成績。

公立高中英文老師因此質疑,這些私立中學的校內成績不實,故意給予高分以拉抬省考成績,並讓學生們以無法反映真正程度的高分申請到大學,對一般公立高中的學生極不公平。

而現在更離譜,這些私立中學還利用政府法令的漏洞另闢賺錢管道,讓公立學校的12年級學生可以選修課程,以「修飾」在校內不佳的成績,完全無視教育的公平性。

據Vancouver Sun報導,新柱中學拒絕接受採訪,但卻以電子郵件宣稱他們的一切作為都合乎法規,校內的老師也領有教師職照,評分標準與其他公立學校老師並無不同。至於學生的省考成績與校內成績差異懸殊,該校辯稱諸多因素會影響省考表現,其他招收國際學生的私立中學也有類似情況。

這則新聞必然會加深主流社會對華人的負面印象。過去主流社會已對華人帶來補習風氣深表不滿,認為華人多藉補習提高成績,導致大學入學標準年年提高,而讓白人學生立於不公平的競爭點上。而現在,更是公然以不真實的成績取代真正的成績,讓人不得不驚嘆:華人是不是太聰明了?

2007年2月21日 星期三

Co-op是萬靈丹嗎?

Co-op似乎突然成了現在溫哥華的流行用語。

好友老周夫婦自從寶貝兒子有了Co-op工作之後,就把Co-op掛在嘴邊,不停地提醒大家,若想大學畢業後順利找到工作,一定要Co-op就對了。

巧的是最近本地的中文報紙上也在炒作Co-op話題,一方面因為春季是各專上學院學生開始申請Co-op的時刻,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華人移民現在才注意到Co-op對日後求職的重要性。

但是,Co-op真的是求職萬靈丹嗎?恐怕也未必。

首先,各專上學院雖然都有Co-op計畫,並且極力強調Co-op的好處,可是它們並不保證能安排到Co-op工作。除了成績特別優異的學生能獲得學校推薦之外,大部分學生都是根據校方張貼的Co-op雇主名單寄送履歷表,過程與一般求職並無不同,同樣也要面對來自各校高手的競爭。因此,在校成績與過去的經歷仍是雇主考慮的主要因素。

其次,所就讀的科系對Co-op機會影響甚鉅,這也反映出日後求職的困難度。就像就業市場一樣,熱門科系的Co-op機會較多。一般來說,電腦科技類科系的學生比較有利,文學院的學生則相對選擇機會較少,往往要寄出十幾份履歷表才能找到一個工作。

而且,參與Co-op計畫的學生必須要完成Co-op的學分才能畢業,若是找不到Co-op的工作,反而會阻礙畢業。所以有些學生在本地實在找不到工作之後,乾脆回到台灣或中國大陸的原居地,透過關係來安排Co-op工作。

這種Co-op方式雖然可以得到學校的認可,順利取得畢業學分,但是對於日後在溫哥華就業卻無太大幫助。原因是加拿大企業重視本地或北美經驗,如果畢業後求職時仍然提不出在本地的經歷,求職過程恐怕還是會相當坎坷。

Co-op工作機會的多寡是與經濟景氣息息相關的。經濟不景氣時,就業市場不振,Co-op機會自然也隨之減少。這兩年BC省經濟欣欣向榮,各行各業都人力短缺,在招不到有經驗員工的情況下,雇主也就願意雇用志在磨練經驗的Co-op學生,使得當前的機會比以往要多得多。

很多人也期望Co-op時的表現良好,能夠獲得雇主青睞,而成為正式職員。但是別忘了,Co-op時的學業尚未完成,可能還要回學校一兩年才能畢業。除非是能先從兼職工作做起,同時兼顧學業,否則就必須在全職工作與學業間選擇其一,因為雇主並不會保留工作機會。若是選擇先完成學業,畢業後仍須展開相同的求職過程。

有趣的是,現在企業界也發現了雇用Co-op學生的好處─薪資低於正式職員,可以降低成本。嚐到了甜頭之後,有些企業開始大量招募Co-op學生,根本無意再聘用正式職員。此種趨勢會不會影響學生畢業後的求職機會,就有待觀察了。

2007年2月9日 星期五

Co-op!一定要Co-op!

最近有兩家朋友的孩子先後找到Co-op的工作,父母欣喜若狂,四處向親朋好友宣佈喜訊,就像正式就業般興奮不已。

Co-op是什麼?為何有如此魔力?

所謂Co-op,就是建教合作的意思,就讀專上學院的學生在完成第一年或第二年的學業後,就可以參加學校的Co-op計畫,至企業界帶薪實習。這是學生步出校門前先取得工作經驗的有效途徑,而且很多學生由於在Co-op機構的表現良好,畢業後即順利回到原機構工作,成為正式職員。

這項計畫在加拿大的專上學院推行已久,過去並未引起華人移民的注意。如今傳出愈來愈多移民子女大學畢業即失業的例子後,大家才猛然驚覺這是一條可資利用的管道。

這兩家朋友的孩子求學就業過程都相當坎坷,現在終於跨出了第一步,興奮之情自是可以理解。

Eric是本地大學經濟系畢業的高材生,在校成績也不錯,但是畢業後四處投遞履歷表,卻是不斷碰壁。原因是他一路讀書到大學畢業,連打工經驗都沒有,經濟系又不具特殊專長,所以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

如此遊蕩兩年之後,他發現一定要有一技之長不可,於是重新申請college的電腦課程,並參加學校的Co-op計畫。讀了一年之後,他的成績優異,學校把他推薦至政府機構。一開始,這個機構看到這位Co-op學生年齡這麼大,居然沒有工作經驗,還不太想要,經過學校再三強力推薦才勉強接受。

另一位Justin的求學經歷就更曲折了。他高中畢業後到東岸讀大學,讀了兩年後實在撐不下去,想轉學回溫哥華。沒想到回到溫哥華後才發現,那兩年的成績太差,UBC和SFU不願承認那些學分。無奈之餘,只好申請college的電腦文憑課程。兩年畢業之後,全班都已就業,只有他仍無著落。當時科主任還很好心想留他在學校當助教,誰知他沒有就業意願而作罷。

當然,Justin的父母擺脫不了要有學士學位的傳統觀念,也是導致他遲遲無法就業的原因之一。剛巧遠在BC內陸的一所學院改制成大學,入學條件寬鬆,願意承認他以前的大部分學分,只要從大三讀起就好,Justin決定還是要完成大學學位。

讀完大三的暑假,Justin父母的友人所任職的銀行提供Co-op名額,在友人協助下,原本並未參加Co-op計畫的Justin總算佔到一個位子,在26歲有了第一份非正式的工作。

Justin的父母因此才知道,原來學校裏還有協助學生提早進入職場的計畫。現在只要碰到朋友家中有子女要升學,他們一定會問:「你知道什麼是Co-op嗎?我告訴你,一定要參加Co-op,Co-op就對了!」

補習歪風吹進溫哥華

2006年底加拿大統計局發佈數據指出,加拿大全國就讀大學的學生人數,於2004-05年度首度突破百萬人大關。以加拿大全國約三千萬的人口總數來看,這算是相當高的比例。

統計局對此的說法是嬰兒潮世代的子女,也就是所謂的 “echo generation”,正值升學年齡,所以促使各大學的申請人數激增。然而,華人移民持續湧入,對於升學風氣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也是不爭的事實。

以本地土生土長的加拿大人來說,他們對於讀大學是抱著順其自然、不強求的態度。能夠讀大學固然很好,不讀大學也不是什麼嚴重的事。但是華人移民的想法就極為傳統,升大學是不容打折的目標,尤其這還牽涉到面子問題,有些家長甚至警告子女不得申請college,沒有university這個字就不算是真正的大學。

結果,原本是為了減輕升學壓力而移民,沒想到卻是壓力更大,因為整個大溫地區只有兩所大學是university。無意到其他城市就學,又一定堅持要進university的學生,就只得設法擠進UBC或SFU了。

有升學壓力,自然就助長了補習班的孳生。如今的溫哥華是補習班林立,托福、LPI、英數理化各科應有盡有,較台北的南陽街不遑多讓,甚至連「南陽街」的名稱都搬了過來,看起來相當諷刺。

學生瘋狂補習的後果是雖有拿高分的竅門,卻沒有紮實的基礎。儘管擠進大學的窄門,但苦難才真正開始。加拿大的大學課業壓力沉重,如果沒有雄厚的實力,讀起來將是苦不堪言,半途被淘汰出局者比比皆是。

最令加拿大人難以接受的,則是華人熱衷於藉補習來拉高成績,以致於各大學的錄取分數不斷提高,本地白人就處於相對不利的地位。就以UBC最高分的Science School來說,入學平均成績必須在90分以上才有機會,所以幾乎清一色都是華人,白人或其他族裔人士寥寥無幾,形成了一種不公平的競爭。

或許是受到華人補習文化的刺激,白人開辦的課業輔導機構也開始出現,並在媒體上大打廣告招攬學生。顯然在教育方面,華人移民不但沒有學習白人的思維,反而促使他們改變了若干觀念。

溫哥華有多少尼特族?

不久前朋友傳來一篇文章,標題是「台灣到底有多少尼特族?」

乍看之下,一頭霧水,「尼特族」是什麼新名詞?仔細看下去才知道,尼特族指的是 “Not in Employment,Education or Training” 的一群人,也就是指受完教育之後,既不升學也不工作,也不參加職業培訓的年輕人。依此定義,溫哥華台灣移民圈中的尼特族恐怕也不在少數。

不同的是,台灣的尼特族多是自己欠缺就業意願,或是社會適應不良的年輕人;而溫哥華的尼特族卻是被本地就業市場拒絕的一群人,他們有良好的學歷、強烈的就業意願,但是不得其門而入。

說起來實在很無奈,許多家庭移民到加拿大的主要理由之一,都是為了子女的教育─嚮往國外的教育品質,希望小孩能有更佳的受教環境,期盼未來小孩能有高人一等的競爭力…。但是偏偏事與願違, 成為許多移民家庭最遺憾的一件事。

由於加拿大的高等教育制度與就業環境,和台灣有著極大差異,很多移民小孩還來不及了解就已經出局了。尤其是一些原本極為優秀、名校畢業的年輕人,結果竟也難逃成為尼特族的下場,真是讓人情何以堪?

認清了現實之後,不甘成為尼特族的年輕人只好回到台灣、甚至中國大陸去找機會。這對他們來說,其實構成相當大的心理衝擊。畢竟,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如果沒有移民,或許他們的人生會是另一番景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