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社會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社會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9年4月5日 星期日

星島日報被愚弄了!

愚人節已經過了好幾天,溫哥華的星島日報竟然還沒清醒過來!

4月5日的星島日報上刊出一則新聞:《東瀛「棺材」酒店 或快登陸烈市》。這篇報導譯自4月1日出刊的列治文社區報紙Richmond News的頭版頭條新聞,內容是說列治文市Garden City Road 上的一大片屬於聯邦政府的農業保留地,不知何時被賣給了一家設於美國的開發商,即將動工開始興建在日本極為流行的「棺材」式旅館。

英文報紙指出,這家開發商經市場調查發現列治文市欠缺墓地,原本打算在這片土地上興建墓園,認為這項生意不但極具潛力,同時也符合聯邦政府的綠地保留要求。不過在進一步研究後才得知,列治文市沒有墓園是因為該市的地勢過低,不宜挖掘墳墓,因而改變計畫轉為興建旅館,打算引進日本流行的棺材式平價旅館。未來在建築物的屋頂上將闢為花園,種植綠色植物,包括蕃茄、草藥、小麥、煙草、甚至藥用大麻都有可能…

這則新聞確實令許多人大吃一驚,很多讀者一開始都不疑有他,不過翻到內頁就會看到該報的聲明,澄清此為愚人節的玩笑而已,並非事實。這是今年愚人節列治文市的熱門話題,Richmond News稍後也收到許多讀者迴響,對於這則新聞的巧思大為佩服,並稱此為今年愚人節最具娛樂效果的事件。

沒想到更爆笑的是星島日報,過了五天之後才翻譯英文報紙的新聞,新聞嚴重落後不說,還未仔細研讀查證新聞內容,把一則愚人節的玩笑之作當做真實新聞來處理。Richmond News的惡作劇竟然騙倒同業,可見這篇報導幾可亂真,稱得上是今年愚人節的超級巨作。而星島日報鬧出的大笑話,則將在新聞史上留下罕見的記錄!



2009年3月11日 星期三

黑幫火拼 溫哥華腥風血雨

溫哥華市再傳槍響。3月10日早晨溫哥華警方接獲報案,指在Knight Street和東41街附近傳出槍聲。警方趕赴現場,在該處一個小商場2樓的公寓內發現兩具屍體倒臥血泊中,分別身中數槍。這是自今年1月下旬以來,溫哥華所屬的低陸平原所發生的第33起槍殺案。3月9日凌晨,也有一名年約30歲的年輕男子身中數槍,倒臥在溫哥華市的Kingsway Ave.街頭。

雖然警方仍在調查,未透露任何細節,但是溫哥華人都很明白,這些都是最新一波的幫派火拼。溫哥華的寧靜與祥和,已被街頭不斷上演的黑幫槍戰而破壞殆盡,現在溫哥華人不論在商場、加油站、甚至在路上開車都覺得膽戰心驚,不知何時會有子彈從自己的身旁飛過,加國聯邦安全部長已稱溫哥華是加拿大幫派活動的中心城市。

今年以來這一連串的槍擊事件,從亞伯斯福、蘭里、素里,一路蔓延至溫哥華、本那比和高貴林等城市,黑幫份子的殘酷手法令人髮指。不論白晝或黑夜,低陸平原街頭屢次上演多輛名車呼嘯而過、追逐狙擊的戲碼,驚險程度媲美警匪片,而且完全無視於公共場所的人群眾多。素里、蘭里等市的大型商場外的停車場,多次成為追車射殺的現場,令目擊群眾驚恐不已。

最令溫哥華人、甚至全加拿大震驚的一起槍殺案,是一名年輕婦女開車行經素里的街道時,被槍手擊斃於駕駛座上,而她的四歲大幼兒當時正坐在後座,親眼目睹慘案飽受驚嚇。據警方調查,這名婦女當日是開著丈夫的新車外出,而她的丈夫與某個黑幫有所牽連,槍手可能是只認車未認人,而使得這名婦女成為槍下冤魂。

儘管溫哥華警方上週宣佈已經捕獲多名幫派份子,但是顯然對於遏阻槍擊事件並無太大幫助,連日來各地仍不斷傳出槍響。如今加國警方確信,溫哥華地區的幫派暴力事件應與墨西哥的毒品交易有關。由於墨西哥國內正在大力掃蕩毒梟,導致毒品供應短缺,本地的黑幫為了爭奪有限的貨源而大開殺戒。

每當槍擊案發生,警方都稱這是針對特定目標的案件,公眾無須恐慌。但是如今槍擊案的發生頻率愈來愈高,已經演變為每日至少一起,有時還不只一起的地步,案發時間及地點也毫無顧忌,對公眾安全造成極大威脅。部分公民團體已經發起抗議活動,要求政府拿出對策,把路權還給全體人民,讓一般人的生活免於恐懼。只是警方的行動至今仍未看到成效,溫哥華人只有自求多福了。

今年以來低陸平原槍擊兇殺案地圖:http://www.vancouversun.com/news/murder-map.html

2009年2月6日 星期五

房市急凍 投資客惡夢連連


前幾年溫哥華地區房地產市場漲勢驚人,各地都在大興土木,蓋出一棟又一棟的豪華住宅公寓。儘管房價已漲至不合理的高峰,每逢新的開發案推出仍是人潮洶湧,漏夜排隊搶購的情形屢見不鮮。

過去搶購的人潮中,真正自住的買家有限,大多是投資客想要趁機炒作,從中套利。由於預售屋的簽約金只要5%,施工期間也只要付5%,其餘款項是等到交屋之後才需支付,在房市火熱期間轉售容易,輕輕鬆鬆就有可觀獲利。

於是,很多移民是以炒作此類「樓花」為樂,有的人還成立公司專營此類「業務」,甚至房地產經紀自己也大量購入再轉手賣出。在房市狂飆時期,還有人出錢聘請排隊部隊,以確保建商一推出就能搶進多戶,瘋狂情況可想而知。

隨著全球景氣下滑,溫哥華房地產市場也急遽冷卻,當初搶進的投資客紛紛慘遭套牢,不但房價回跌,買盤也全面縮手,市場交易冷清。投資客手中的預售屋此刻即使願意認賠殺出,市場上也無人有興趣接手。更糟的是很多開發案已近完工交屋階段,即將要開始支付餘款,馬上就會變成一個長期負擔。

一些不甘遭到長期套牢或是已無能力長期繳交房款的投資人,此時乾脆放棄交屋,以為只要認賠先前預付的10%即可脫身,也可避免日後房價持續下跌的慘重損失。不料萬萬沒想到,建商在合約中早就立下保護條款,違約拒絕交屋將會面臨法律訴訟,並須支付巨額賠償金額。

最近幾週,溫哥華已有多家大型建商不願蒙受損失,對違約的數十位房屋買主提出告訴,其中有許多都是來自亞洲的移民,投資失利反而變成惡夢一場。據律師分析,買方的處境非常不利,最好是設法與建商和解,否則恐將面對龐大的金錢及精神損失。

不過,建商的態度卻是非常強硬。近來有的建商為了將新落成的公寓儘快脫手求現,不惜大幅降價40%求售,有的甚至以買一戶城市屋就送一輛賓士SUV來促銷。但是對於稍早以高價購入的買主卻拒絕重新議價,堅持一切依合約行事,想要獲取暴利的投資客現在真是偷雞不著蝕把米了。

2008年9月28日 星期日

溫哥華市長的中國行

現任溫哥華市長蘇利文是一位殘障人士,他在年輕時因滑雪發生意外,造成下半身癱瘓,從此以輪椅代步。不過,身體的不便並未讓蘇利文一蹶不振,他以過人的毅力在溫哥華政壇佔居一席之地,從市議員當到溫哥華市長。但很遺憾的,今年他在爭取市選黨內提名時卻告失利,在11月的市選之後即將退休,無緣主持2010年的溫哥華冬季奧運。

蘇利文日前帶隊前往中國參加殘障奧運,對於中國的無障礙環境大為讚賞,不禁萌生退休後到中國定居的念頭。或許對於蘇利文來說,中國的環境一點也不陌生,因為他能說一口非常流利的廣東話,相信普通話也絕對難不倒他。

據此間的世界日報報導,蘇利文趁這次出席殘障奧運之便,在中國遊歷了三個星期,充分感受到中國在創造無障礙空間上的努力,到處有坡道與電梯,讓他覺得很舒服。

他說,他在中國坐了火車,也請司機開車。除了因為他的輪椅太寬、上火車有一點問題外,其他都很好。「中國的高速公路很平,在車上寫東西,不會像在其他城市那麼震動,有時候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在車上。」而且有些地方輪椅走不動,會有人幫忙他把很重的輪椅抬上去,中國「有力氣的人很多」。

最讓他印象深刻的,則是中國對殘障奧運的高度重視。他說,在參與殘障奧運時,他特別去看了國際新聞中心,那是一幢很大的建築物,但有一半是空無一人,因為西方媒體都離開了。可是另一半卻是擠滿了人,中國媒體無論電視或報紙,都以大篇幅時段報導殘奧新聞,讓大家知道運動員的生活與練習點滴,幫助全體中國人更瞭解殘障人士。


「很棒!太驚訝了!」蘇利文用了許多正面的形容詞。他說,他相信中國政府正努力推行無障礙政策,到處都有坡道與電梯,特別是在旅客區,這是很大的改變。


西方國家把殘奧視為次要的,中國卻以同樣態度舉辦奧運與殘奧,沒有把它看成次要的,「我為中國政府感到很驕傲。」蘇利文說。


在全球最適宜居住的城市評選中,溫哥華一向是名列前茅,現任溫哥華市長卻對中國的無障礙環境心嚮往之,這真是莫大的諷刺。

2008年6月18日 星期三

斷足懸案 疑雲重重

美麗寧靜的溫哥華,最近籠罩在驚悚懸疑的氣氛之中。

6月18日,警方接獲報案,說是在溫哥華島靠近Campbell River的海岸處,又發現了一隻斷足。這是本週發現的第二隻;更駭人的是,這已是自去年夏天以來在卑詩省南部海岸發現的第六隻。溫哥華人除了覺得毛骨悚然之外,心裏更充滿了問號,懷疑是有一個恐怖的故事,正在某個陰暗的角落上演…

這六隻斷足的發現處,都是在卑詩省南部大陸與溫哥華島之間的喬治亞海峽兩側。它們的共同之處是都穿著襪子和運動鞋。除了第五隻為左腳外,其餘均為右腳,似乎都是屬於男性,而且尺碼近似。不過,前面所發現的五隻斷足都是從腳踝處斷離,傷口處平滑整齊,很像是自然解體。而第六隻就完全不同,它不是從腳踝處斷開,而是從高於腳踝三、四吋處分離,看起來像是被鋸斷的,而且切割整齊。警方稍後懷疑,最新發現的第六隻可能不是人類的腳 ,不排除是有人故弄玄虛。

整個懸案要從去年8月開始說起。去年8月20日,在位於喬治亞海峽中的小島Jedidiah Island,一名在當地海灘度假的小女孩撿到了一隻運動鞋,鞋內還有襪子。她解開鞋帶、拉開襪子,赫然發現裏面有一隻腳。六天之後,8月26日,在喬治亞海峽中另一個小島Gabriola Island度假的一對夫婦,在海灘邊的步道上也發現一隻穿著襪子和運動鞋的斷足。

這兩則新聞並沒有引起太大注意。接著是在今年2月8日,在Gabriola Island南方的Valdes Island上,又發現了第三隻斷足,同樣是穿著襪子和球鞋,也和前兩隻一樣是右腳。隨後在5月22日,就在位於溫哥華南方列治文市的菲沙河畔,第四隻斷足出現了,也是一隻穿著襪子和運動鞋的右腳。由於這次就在溫哥華周邊,民眾開始覺得事有蹊蹺,很不尋常;加上去年以來大溫地區的黑幫火拼事件頻繁,很多人懷疑這和黑幫犯罪事件有關。

此時溫哥華警方還安撫民眾無須驚慌,因為斷足的傷口平整,不似人為切割,很可能是某次空難或船難事件的失蹤者遺骸解體,隨著海水飄流而至,而且有可能是從太平洋的遠處飄洋過海而來。警方並已通知有失蹤人口的家屬進行DNA比對,但至今並無任何發現。

然而就在兩天前,6月16日,在溫哥華南方的Ladner又發現了一隻穿著球鞋襪子的斷足,唯一不同的是這次是左腳,但與前面四隻右腳並不相符。此時,溫哥華人更加議論紛紛,這似乎已經不能用巧合來解釋。沒想到,緊接著在6月18日,第六隻斷足在溫哥華島的Campbell River出現,又是穿著襪子球鞋的右腳。這次特別令人驚悚,因為看得出是被鋸斷的,但稍後警方已表示,可能並非屬於人類的殘骸,而是有人故弄玄虛。

溫哥華警方至今毫無頭緒,沒有任何事證可以判斷這些斷足是來自何處,或是屬於何人。有些溫哥華人開始繪聲繪影地說,這可能是一個連環殺手的傑作;也有人懷疑這與溫哥華地區愈來愈囂張的黑幫活動有關,或許是黑幫份子的仇殺私刑。

更詭異的是溫哥華報紙調查失蹤人口發現,最近有愈來愈多的年輕白人男性離奇失蹤。他們的共同特徵是年齡都在20至30歲之間,而且身材高大魁梧,有正當職業,精神正常,完全沒有出走消失的理由。而根據警方的報告,這些男子失蹤時也都是穿著球鞋。

這些原本被視為獨立的個案,現在卻顯現出某種神秘的關連性,更增添斷足案的懸疑氣氛。如今不只是溫哥華人覺得毛骨悚然,全球主要媒體也都以頭條新聞大幅報導,大家都在屏息注視是否會有更驚人的發展。

2008年5月27日 星期二

溫哥華的「熊事」─ Part III

溫哥華的熊再次佔據了新聞版面,這次是在高貴林港(Port Coquitlam)發現熊蹤,而且是在一所小學的校園內。

據「省報(The Province)」報導,位於高貴林港的Coquitlam River Elementary小學依山傍水,前有鮭魚游經的Coquitlam River,後有Burke Mountain的大片翠綠山林,風景怡人,只是附近的居民最近常見到一隻黑熊媽媽帶著兩隻熊寶寶四處遊走,開始人心惶惶。

這個黑熊家族不但在小學四周出沒,偶爾還搖搖擺擺地走進校園中遊蕩,讓學生和家長不知所措。部分家長擔心小朋友的安危,因而希望能聯絡保育人員,設法將黑熊一家請走。但是另有一些家長所掛念的卻是黑熊家族的去處,質疑此舉將會影響黑熊的生存權。

目前這所小學的家長們為此而形成了兩個陣營,一派主張以兒童安全為重,另一派則認為不該干擾黑熊的生活。至於該校的校長,則是很明顯的支持後者。

該校校長表示,校方已在學校各處懸掛警示標語,提醒學生注意校園內可能會有黑熊出沒。老師們也教導學生,不要把食物、垃圾隨手丟棄在校園內,以免吸引黑熊前來。校方也為此特別購置了新的密封式垃圾桶,免得有食物的氣味溢出。

校長認為,這個黑熊家族看起來並沒有侵略性;這是最好的生活教材,可以教導學生如何與野生動物安全地相處,這是最重要的。

然而,很多學生家長就是覺得怕怕,他們擔心年幼的學童對一切似懂非懂,如果那一天在校園內看到黑熊家族卻未及時避開,誰能保證小朋友會毫髮無傷?等到意外發生再來處理,很可能一切都太晚了!

2008年5月18日 星期日

溫哥華的「熊事」─Part II

最近加西的天氣非常晴朗,氣溫升高,宛如夏天來臨,冬眠許久的灰熊和黑熊也紛紛出外活動。不但在遙遠的山區出現熊蹤,在大溫地區的市區內,也有許多民眾看到黑熊出沒,讓眾人飽受驚嚇。

日前一名男子在卑詩省的Bella Coola被灰熊襲擊咬傷頭部,幸好他裝死才逃過一劫。當時這位53歲的男子正沿著崎嶇的中部海岸地區進行測量工作,突然間一頭重達400公斤的灰熊從他身後突襲,咬住他的後腦勺。

他受到驚嚇後即時縮成一團裝死,灰熊又去咬他的左臂,跟著再咬右臂,所幸並未咬到大動脈。灰熊後來把他推到沼澤地後離去,他的部分身體被泥漿所掩蓋。這名男子以為灰熊是故意把他藏起來,準備稍後再享用。

等到灰熊走遠後,這名男子趕緊逃回汽車內,忍著傷痛駕駛了約25公里,至Bella Coola的鎮上求救。他被送到醫院後,經醫生檢查才發現,這隻灰熊的牙齒似乎不太好,身體雖有多處咬傷,尤其是後腦勺被熊咬,竟然並無大礙,真是奇蹟。

此外,大溫的本拿比市(Burnaby)再次發現熊蹤,繼上周五警方在格羅夫林區(Forest Grove)驅逐一頭黑熊後,上週六在Kincaid St.夾Godwin Ave.附近,又發現另一頭黑熊。當警員抵達時,黑熊已失去蹤影。據目擊者表示,他們在這一帶目睹小熊出沒。本那比皇家騎警呼籲居民注意,不要讓垃圾的氣味吸引熊隻前來。

在溫哥華東區的太平洋國家展覽館(PNE)附近,也有居民報警說看到熊隻出沒。而且有民眾目擊這隻黑熊在街道遊蕩,並被一輛閃避不及的汽車撞上。那一帶是溫哥華相當熱鬧擁擠的地區,傳出熊影令大家深感恐慌。所幸週日早上已被警方捕獲,交由保育人員處理,當地居民及商家總算鬆了一口氣。

2008年5月3日 星期六

溫哥華「熊事」一籮筐

滑雪勝地威士勒(Whistler)最近的新聞焦點不是2010奧運,而是當地著名的黑熊Jeanie家族。熊媽媽Jeanie和9個熊寶寶成為當地報紙的風雲動物,報紙專欄每天記載牠們的動態,就像連續劇般。

Jeanie是威士勒的代表性動物,14年來生了9隻熊寶寶。隨著春天來臨,氣候漸暖,這個大家族開始經常在威士勒的渡假區出沒,在各個餐廳或住家的垃圾桶內搜尋食物,引起民眾驚慌,也讓牠們身處險境。

威士勒當局認為,黑熊Jeanie家族的成員不斷增加,以致於食物需求量愈來愈大,因此有意藉助避孕針來限制Jeanie的繁殖能力。但此項意見甫經提出,就遭到保育人士的強烈反對。他們抨擊人類太不負責任,問題的焦點是垃圾處理不當,引誘黑熊家族前去覓食,為何不加強管理垃圾,而是要限制Jeanie生育?

在加拿大,「熊事」成為新聞焦點並不稀奇。加拿大人非常注重對野生動物的保育,不論是黑熊還是灰熊,其實都是相當神氣的,居民被熊騷擾的新聞時有所聞。

大溫哥華地區四周環山,風景優美,很多人喜歡住在遠離塵囂的山林之中。在北溫哥華、西溫哥華和高貴林市等地,山上豪宅林立,價位都在百萬加元以上。不過,很多新移民在買房子的時候並不知道,山區是常有熊影出沒的。

高貴林山上的「西木山莊」是十餘年前開發的高級住宅區,華裔移民很多。這些山區豪宅都有非常大的庭院,通常都造景整修得很漂亮,種植各種花草樹木,並建有廣大的露台,以供夏天時休憩烤肉之用。

夏天傍晚烤肉的香味四溢,最容易吸引灰熊光臨。記得許多年前的一個深夜,一位住在西木山莊的朋友非常驚慌地打電話來。她說聽到後院有異常的聲音,探頭出去一看嚇壞了,竟然有一隻大灰熊在後院走來走去。本以為牠找不到食物就會離去,沒想到這隻熊開始拍打牆壁,可能是想向人討吃的。拍打牆壁一陣子都沒人理,灰熊大概很不高興,乾脆拆起後院的木造露台

西木山莊的山上還有一個非常漂亮的高爾夫球場,這也是很多移民看中當地的原因之一;走出家門不遠就能打高爾夫球,這是多麼享受的一件事。不過,在西木山莊球場打球的人,難免都會有與灰熊打照面的經驗。常有人在打高爾夫球的時候,看到遠遠的山林中走出一個龐大的身影,仔細一看,竟然是一隻灰熊走向自己,此時只能趁著腿還沒軟時趕快閃開。


還有一位朋友是住在西木山莊的近山頂處,風景美當然是不在話下,只是某天打開前門,居然看到一隻熊大搖大擺地從他門前走過。這位老兄倒是非常鎮定,趕快關上門。等到灰熊走了,驚魂甫定的他到處打電話告訴親朋好友:「剛剛有隻熊從我門前走過…」

2008年4月20日 星期日

干擾奧運 原住民以藏獨為師



近來藏獨人士藉由干擾北京奧運,以增加在國際媒體的曝光度,在全球引起軒然大波,但也確實引起西方國家的注意與聲援,加拿大也是其中之一。不過,加拿大恐怕很快也會面對相同的尷尬場景。

藏獨人士把國內議題搬上國際舞台的做法,讓加拿大國內的原住民部落深獲啟發,現在醞釀也要如法炮製,以2010年即將舉辦的溫哥華冬奧做為發動示威抗議活動的目標,希望藉此喚起加國政府與人民對原住民問題的重視。

加拿大原住民的最高領袖Phil Fontaine表示,既然成千上萬的加拿大人對西藏獨立運動大力支持,甚至走上街頭,對中國政府處理西藏事務的手法表達憤怒,那麼他們對於本國之內原住民所處的極惡劣狀況,更應該感到義憤填膺。

Fontaine並且強調,西藏的情況令他們深受鼓舞,因為西藏人和加拿大原住民的處境很相似;加拿大自己的後院內也有類似問題,加拿大人不應該視而不見。

這個消息自然讓2010溫哥華冬奧蒙上了一層陰影。事實上,自從溫哥華取得2010冬奧的主辦權以來,政府方面就不斷與卑詩省的四個原住民部落協商,以確保奧運能順利進行。

去年夏天,四個原住民部落並與政府簽署備忘錄,保證將與奧運籌委會合作,成功舉辦2010冬奧。這是原住民首次能享有參與奧運籌辦的平等權利,原住民部落也將分享奧運所帶來的商業利益。同時,2010溫哥華冬奧的吉祥物,也是特別選用原住民傳說故事中的主角。

Squamish的原住民部落就位在冬奧主要滑雪比賽場地Whistler附近,也是去年參與簽署備忘錄的四個部落之一,如今卻呼應Fontaine的說法,贊成利用2010冬奧舉行之際進行示威抗議,因為絕大部分原住民的生活條件並無顯著改善,甚至很多部落至今連潔淨的飲用水都沒有。

除了原住民之外,其他團體干擾2010冬奧的行動也沒停止過。2007年3月,掛在溫哥華市政府前的奧運旗幟不翼而飛,連旗桿都一起被鋸斷,據信是溫哥華一個名為Native Warriors Society的團體所為。

而位於溫哥華市中心美術館前的奧運倒數計時器,在設立之後不久,就兩度遭市中心東區反貧窮團體襲擊砸壞,迫使有關單位特別聘請保安人員24小時加強看守。最近,住在市中心東區廉價旅館的低收入人士,則是不滿奧運期間會湧入大量觀光客,屆時他們可能被迫遷出,因而具狀告上了聯合國人權委員會。

隨著2010冬奧的時間愈來愈接近,各個抗議團體都開始摩拳擦掌,此時發生的西藏事件剛好成為仿傚對象。部分加國人士和媒體現在都不吝表達對藏獨人士的同情與聲援,但是兩年後時空場景轉換,他們對於自家人以示威抗議干擾奧運的手法,是否也會力挺到底呢?

2008年4月5日 星期六

食品漲價風吹進溫哥華

受到供應短缺、需求激增的刺激,全球各地的糧食價格飆漲,溫哥華終於也受到波及。由於國際米價在過去一年的漲幅高達100%,本地批發商醞釀在下週調高價格,零售業者也將被迫跟進。中英媒體先後披露此項消息之後,溫哥華各地超市都湧進搶購白米的人潮。

溫哥華的亞裔人口眾多,白米為主食,對於米價的變動特別敏感。過去一年國際米價漲幅超過100%,在加元升值效應的抵擋之下,本地市面上的米價並未出現波動。然而今年國際米價的漲勢更加凌厲,單單3月份就上漲了30%,終於傳出批發商即將漲價的消息。

雖然有少數大型連鎖超市業者表示暫時不會轉嫁予消費者,將進一步觀察市場情勢再做決定,但是部分獨立零售商已經表示,將自下週起調漲零售價格20%以為因應。許多消費者預期米價上漲已是難以避免,近日紛紛湧進超市先行搶購,很多人的購物車內是堆滿了20磅裝的白米,準備拿回家屯積。

除了米價即將上漲之外,由於受到國際小麥價格大漲的影響,麵粉價格早已逐步揚升。據加拿大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今年2月的麵粉價格較去年同期上漲14%,麵包價格已漲升10%,麵條價格則大漲了25.2%。而家畜飼料價格也隨著各類穀物價格上揚,從去年10月至今已漲升45%,因此預料未來也將推升肉類、蛋類與奶製品的價格。

不過,新鮮蔬果的價格卻是呈現下降走勢,稍稍紓解食品成本的壓力。加國統計局的資料顯示,今年2月份的蔬菜價格較去年同期大幅下跌16.9%,水果價格則是下跌14.5%,以致於加國整體食品價格在2月份僅微幅上揚0.2%,消費者迄今並未明顯感受到食品價格上漲的壓力。

然而,在亞裔移民聚居的溫哥華,對於米價的變動無疑最是感受深刻。由於中國、印度、越南、高棉、埃及等稻米出口國無法因應國內的龐大需求,而相繼採取管制出口的措施;另一主要稻米生產國澳洲,則因連年乾旱而產量銳減;全球第四大稻米出口國美國,則是將大量耕地轉移從事高利潤農作物的生產,預料產量將持續減少,因此今年全球米價恐將進一步走高。

食米價格上漲不但將使溫哥華人的生活成本增加,當地眾多的亞洲美食餐飲業者更是受到嚴重衝擊。由於燃料價格也是不斷上漲,許多餐廳已不堪成本驟增的壓力而悄悄調漲價格;商場內標榜平價的美食廣場,各類餐飲價格也有上漲跡象。影響全球的食品漲價風,終於也吹進溫哥華。

2008年3月30日 星期日

2010冬奧租屋淘金熱

距離2010年溫哥華冬季奧運還有兩年的時間,滑雪勝地威士勒(Whistler)的渡假屋出租市場已經開始燃燒。許多想要趁著冬奧大撈一筆的屋主,現在就利用各種管道刊登出租廣告,以供全球遊客提早預約,從一個房間到全屋出租都有,要價令人咋舌。

奧運是各國運動選手競技的盛會,同時也是主辦城市迎接商機的時刻,來自全球各地觀光客所帶來的龐大商業利益,當地居民自然也不願放過。2010冬奧主要競賽場地威士勒,原本就是著名的渡假景點,當地渡假屋的屋主已經迫不及待地開始在網路上刊登廣告,自即日起預訂2010冬奧的住宿。

目前在免費廣告網站如Craiglist上登錄的冬奧租屋廣告愈來愈多,行情也愈炒愈高。2010冬奧期間,威士勒渡假村中心地帶的公寓單位,每一臥房的月租行情從7,000至10,000加元不等;豪華獨立屋的開價則有高達一個月10萬加元者。據威士勒當地的房屋仲介業者表示,他們還收到某一大企業的出價,願意以20萬加元的天價包租一棟豪華獨立屋一個月,以供員工前往參觀冬奧。

據溫哥華奧運籌委會估計,冬奧舉行期間會有25萬至30萬名遊客到訪,而整個大溫地區的旅館房間數只有26,000間,住房供不應求是可以預期的,因此需要大量民宿。而且不僅是威士勒的私人住宅可望成為搶手貨,大溫各個城市的屋主若有房間可供短期住宿,都可望分一杯羹。有些屋主甚至打算在冬奧期間出國渡假,既可全屋高價出租,又可避開擁擠的人潮。

目前在Craiglist上刊登的冬奧租屋廣告並不僅限於威士勒地區,包括溫哥華市、國際機場所在地列治文市、甚至更往南方的素里市,都有租屋廣告出現。在溫哥華市,四房城市屋有的叫價到月租35,000加元,每晚1400加元;最高者還有開價高達月租75,000加元。據房屋仲介業者估計,房屋所在地點固然會影響出租行情,但冬奧期間每人每晚200至400加元的行情應該並不離譜。

在此同時,嗅覺敏銳的人也開始架設2010冬奧租屋網站,瞄準此一市場。目前已有兩三個類似性質的網站出現,且都已累積相當的流量,其中一個今年初才設立的網站,如今每天收到的詢問郵件就多達一百多封,可見這個市場的潛力不容小歔。

不過,目前住在威士勒的一些長期租客就感到憤憤不平,因為許多屋主看上兩年後的天價行情,已經通知房客屆時要收回房子另租予觀光客,令他們不知要如何是好。儘管有消費者團體出面呼籲房東不要太短視,冬奧只有一個月的時間,不該犧牲長期租客的權益,但是面對這種可能一輩子只有一次的淘金機會,恐怕很少人會不動心吧!

2008年3月24日 星期一

台灣政治狂熱感染加拿大

台灣的總統大選順利落幕,估計全球約有25萬旅居海外的僑胞返台投票,這種參與選舉的熱情令加拿大媒體嘖嘖稱奇。台灣人民對民主制度的高度推崇,加國媒體也認為值得學習。

在台灣大選結果揭曉之際出版的Vancouver Sun指出,加拿大人對於政治相當冷漠,多數人認為選舉投票的重要性,可能還比不上帶小孩去練習足球。最近舉行的幾次聯邦補選中,投票率只有27%;也就是說,每四個加拿大人中,大約只有一個人會去投票,行使公民權。

反觀台灣人民普遍非常看重自己手中神聖的一票,這次總統大選的投票率達到76%,表示每四個人中就有三個人投票。眾多旅居海外的僑胞也不願放棄投票的權利,甘願自掏腰包購買機票,時間再緊迫也要趕回台灣參與總統大選。這種參政的狂熱,令加拿大人覺得很不可思議。

據溫哥華本地旅行業者的估計,由溫哥華返台投票的僑胞大約在千人左右。至於由世界各地返台的僑胞可能超過5萬人,數量最大的則是在中國大陸工作的台商,這次回鄉投票的人數高達20萬人。在加拿大媒體看來,這種參與民主的熱情只能用「政治狂熱」來形容。

該文認為,台灣僑胞願意自掏腰包、不遠千里返鄉投票,最主要的原因是台灣從1996年才開始實施總統直選,選民們很珍視自己的投票權。而且,台灣的總統大選選情都異常緊繃,可能勝負就在幾萬票之間,就像2004年雙方只差3萬票,海外選民的每一票都可能影響大選結果。

該文的結論是:台灣的民主得來不易,受到全民的呵護與珍視;在台灣人民看來,民主是無價的,一張機票錢又算得了什麼呢!這種全民參政的狂熱,頗有值得加拿大人借鏡之處。

2008年3月13日 星期四

被遺棄的台加航線

距離台灣的總統大選只剩不到十天,溫哥華的台灣移民陸續束裝返台,準備共襄盛舉。這段期間也是學校放春假及復活節假期,剛好可以順道回台灣度假。當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現在有大選特惠機票,這種撿便宜的機會,四年才一次。

只是這所謂的大選特惠機票,若與溫哥華─香港或溫哥華─上海/北京的機票價格相比,仍然是相當昂貴。長榮和華航經濟艙的特惠來回票價在910至999加元之間,不像往返中國的票價平時就在5-600加元左右,往返香港也低至600加元左右。

如果不是特惠機票,溫哥華─台北的機票價格可就更令人咋舌了。一般的淡季時期,溫哥華─台北直飛機票都在1200加元之譜;如果是在旺季,機票價格更會調漲到1500加元以上。若以現今加元對新台幣的匯率1:32來換算,機票成本已逼近新台幣5萬元,這還未加上稅金及其他附加費。

比較兩岸三地的機票價格,台灣移民真是愈看愈鬱卒。機票價格反映出移民實力的消長,台灣移民的數量減少,使得台加航線日漸不受重視。中國移民蜂擁而至,相關航線的載運量大增,促使主要航空公司紛紛轉向迎接此一重要客源。

加拿大的主要航空公司多年前即已停飛台加航線,轉而大量增加飛往北京、上海的航班。這使得台加直飛航線只剩下台灣的長榮與華航在經營,市場競爭性不再,票價也就居高不下。

眼見飛往中、港兩地的機票價格一路走低,尤其是甘泉航空帶動一連串的降價效應,台灣移民心中都很困惑,為何台加機票的價格硬是紋風不動?若以航程相比,飛台哩程與香港、上海也相差不遠,航運成本的差異應非主要因素。

這似乎是一條被業界遺忘的航線。唯一可能的合理解釋是赴台旅客太少,除了台灣移民往返之外,台加航線吸引不到其他旅客,尤其是眾多往返中國的旅客可以順道在香港停留,但卻無法經台灣往返中國。這使得台加航線的吸引力日益下降,終至被眾人遺棄。

儘管票價已高得離譜,為了擴展客源以增加獲利,華航近年來還積極對印裔、東南亞裔移民促銷。如今看來果然頗有成效,只是讓台灣移民更加錯愕,因為大家進入機艙時,已經難以感受到來自台灣的親切感。

有些台灣移民為了省錢,或是對台加的機票價格看不下去,乾脆轉往西雅圖搭機返台。西雅圖距溫哥華只有三小時左右的車程,但機票價格卻便宜很多,在750美元左右。以目前加元強過美元來看,自然是有不錯的吸引力,只是難免舟車勞頓,而且現在美加邊界的通關時間不易預估。

這兩年台灣移民相繼回流,機票價格令人手軟,或許也是原因之一。眼見每年辛苦工作所得之中,孝敬給這兩大航空公司的比重愈來愈高,許多空中飛人家庭只好回去「愛台灣」了。在台灣的總統大選,朝野人士為了三通議題而爭辯不已,大概很少人想到,遠在加拿大的台灣移民,也因兩岸遲遲未三通而受到波及吧!

2008年3月7日 星期五

機票廉 返港熱 華人商家苦

香港的甘泉航空(Oasis Airline)從去年春末夏初開始推出溫哥華─香港航線的廉價機票,對溫哥華航運市場投下震撼彈。不到一年的時間,溫哥華─香港航線的機票價格全面走低,造福了消費者,但卻對溫哥華當地的華人商家造成重擊,餐飲業、零售業都唉聲嘆氣。

從去年以來,甘泉航空的低價促銷策略就是香港移民圈的熱門話題,香港─溫哥華單程機票被壓低至前所未見的200加元價位,從299到239,至去年年底更降至229加元,轟動溫哥華。受到甘泉航空的刺激,包括加航(Air Canada)和國泰航空(Cathay Pacific Airways)的香港機票也跟進降價,掀起香港移民的返鄉熱潮。

據溫哥華國際機場(YVR)的粗略估計,自從甘泉航空於去年六月開始營運,至去年九月的三個月時間內,溫哥華機場往返香港的旅客流量就增加了50%以上。許多久居溫哥華的香港移民受到廉價機票的吸引,都紛紛收拾行囊回香港一遊。來自中國南方的中國移民也樂於利用廉價機票,先經香港血拼再回中國。

加元升值也強化了許多人返港探親旅遊的意願,尤其是在有「購物天堂」之稱的香港血拼,與溫哥華本地的價格相比,真是太便宜了。既然機票這麼低廉,搭機返港探親兼吃喝玩樂,怎麼算都很划算。難怪有些長年未回香港的移民,現在都動了返鄉念頭。

不過,溫哥華的華人商家卻因此遭受無妄之災。香港移民掀起返鄉潮,本地的消費市場就冷清了不少,受影響最大的就是餐飲業和零售業。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華人商家就開始感受到市況走下坡,一些原本在用餐時間一位難求的餐廳,現在都顯得空蕩蕩的,老闆們個個唉聲嘆氣。連他們也承認,2百多元的機票實在太誘人了,他們自己的家人也都急著買機票回香港。

溫哥華太陽報(Vancouver Sun)日前特別走訪一家被一位紐約作家讚譽為「中國以外地區的最佳中餐廳」,這家標榜精緻餐飲的中餐廳位於列治文(Richmond)著名的華人飲食街,記者本是告知餐廳老闆這項喜訊,沒想到他卻告訴記者,他已經快撐不下去了,廉價機票讓顧客大量流失,現在根本無利可圖,而且他也不預期這項美譽能讓他的生意起死回生。

零售業者同樣是叫苦連天,溫哥華最大的亞洲商場時代坊(Aberdeen Center)也向記者透露生意量明顯下滑,都是因為廉價機票和加元升值的雙重誘因促使消費者流往香港。現在他們只能寄望廉價機票也帶動中國南方和香港的遊客前來溫哥華,彌補一下本地流失的客源。

2008年2月27日 星期三

溫哥華的亞洲傳奇─飲食篇

中國人講究食補、藥補,只要是能「補」的東西,絕對不會放過。

溫哥華所在的卑詩省臨海,海產極為豐富,其中鮭魚(三文魚)的營養價值高,是中外人士都熟悉的漁產。但是有一種海產卻是老外從來不吃的,卻被華人視為珍寶,令老外嘖嘖稱奇,那就是geoduck(發音是 “gooey-duck”),香港老饕們稱之為「象拔蚌」。

象拔蚌的長相怪異,看起來像是貝類,外表是兩片很大的蚌殼,一條長又粗大、像是象鼻子般的物體從兩片殼中向外伸出,這也是中文名字的由來。這條象鼻般的物體外表粗糙,還有皺折,看起來神似男性象徵,因此迷信食補的香港饕客一看即如獲至寶。

在1970年代的時候,卑詩省的象拔蚌還是非常廉價且乏人問津的。可是到80年代中期香港移民大量湧入之後,象拔蚌就變得炙手可熱,身價百倍。後來又隨著部分香港移民回流或是轉進大陸,象拔蚌也就跟著漂洋過海到了亞洲,成為香港、上海、北京等各地高級餐廳內的名貴菜餚。

象拔蚌已成為卑詩省重要的出口產品之一,而且95%都是出口至大中國地區。在高峰時期,曾經一年出口1200萬磅,引起政府關切,擔心濫捕過度,現在限制每年出口量不能超過350萬磅。象拔蚌的價格在產地和餐廳則是有天壤之別,本地漁民捕獲售出時是每磅1.25加元左右,一般市面零售大約10加元一磅,但是在香港的酒樓中卻是一盤要價1000港幣,相當於200加元,超過新台幣6000元。

據信象拔蚌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多數都是有百歲以上的高齡,有經驗的專家可從外殼的環狀紋路看出年齡。象拔蚌通常是棲息在海底的沙層內,必須由潛水人員下海去挖取,但有時也會在海邊的沙灘深層找到象拔蚌的蹤跡。

有一位朋友在台灣藝文圈小有名氣,移民到溫哥華後也結交了一些本地的藝術家。某年夏天,他和另一個朋友兩家人一起到一位加拿大藝術家的家中度假。這位藝術家住在卑詩省外海的小島上,屋子的後院延伸出去就是海灘,風景美如世外桃源。

就在欣賞夕陽美景之際,台灣友人突然發現沙灘下方有些動靜,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就開始往下挖掘,沒想到竟挖出象拔蚌來。這下不得了,大家欣喜若狂,就在沙灘上瘋狂地四處挖掘起來,最後挖出三、四十隻來,不但立刻大快朵頤,還滿載而歸。

那位加拿大藝術家看到華人把這些古老生物都變成了盤中美味,以及自家後院沙灘滿目瘡痍的景象,瞠目結舌地說不出話來。他們大概從不知道,原來自家後院藏了這麼多稀世補品呢!

2008年2月18日 星期一

加國最古老的書店即將熄燈

這個故事雖然不是發生在溫哥華,但卻值得記錄下來,留做歷史見證。

地點是在加拿大最東岸的哈利法克斯(Halifax),有169年悠久歷史的古老書店The Book Room,終於還是不敵現代科技的威力而向現實低頭,決定自下個月起結束營業。

這是加拿大最古老的一家獨立書店。雖然像Chapters之類的大型連鎖書店早已威脅到它的生存,網路書店無遠弗屆的威力,卻是壓垮它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去年耶誕節前夕,郵差送了一箱書籍包裹到The Book Room。書店負責人一時未察,就打開了包裹,卻發現這一箱都是店內貨架上已經有的書籍,訂單顯示是由網路書店Amazon所寄出。

深感困惑的書店負責人隨即回頭察看包裹外盒上的地址,這才發現雖是同一棟大樓,但收件人應該是樓上的住戶,而非樓下的書店。但令他震驚的是書店的貨架上都有現貨書籍,樓上的住戶竟然不願花五分鐘時間下樓購買,反而寧可付運費向網路書店採購,還要等待五至七天才能送達。

這件意外插曲讓他大受打擊,也徹底看清現實─傳統書店真的沒有生存空間了,既無與大型連鎖書店競爭的實力,也不敵電腦網路書店的威力。經過一番心理掙扎與煎熬,他做出了痛苦的決定,讓加國最古老的書店走入歷史。

The Book Room歷經兩次世界大戰和經濟大蕭條的摧殘,也曾慘遭祝融肆虐,都在堅強的意志下走過那些苦難歲月,現在卻被無遠弗屆的網際網路所打敗。但諷刺的是,在網際網路興起之前,The Book Room是以接受特殊訂單、能將書籍寄送至包括鐵幕國家在內的全球各地讀者而聞名。

The Book Room也是許多加拿大作家的發跡之地,很多作家在此流連找尋靈感,新書出版時也是在此舉行發表會或是簽名會。加拿大前總理克里田(Jean Chretien)和著名女歌手席琳‧迪昂(Celine Dion)都是選在The Book Room發表自傳,當時人山人海的空前盛況將永不復見。

更令人感慨的是,自從當地媒體報導The Book Room即將歇業、現正舉行清倉大拍賣之後,長年門可羅雀的老店突然變得門庭若市。有的是老顧客前來憑弔懷舊,有的是年輕人好奇前來一睹逝去的風華,還有人是特地上門採購留做永恆紀念,當然也有人是單純前去搶便宜的折扣書籍。

看在書店員工的眼裏,這景象實在令人心酸,難得一見的盛況卻只是迴光返照。下個月,這家加國最古老的獨立書店就將走入歷史,大西洋岸的加國城市更顯落寞了。

2007年12月11日 星期二

溫哥華的亞洲傳奇─求學篇

很多人移民到加拿大都是考慮到子女的教育問題,尤其是想擺脫升學壓力和補習文化。可是在加拿大定居後才發現,原來這兩者依然如影隨行、揮之不去。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如今連本地白人和其他族裔也開始熱衷補習文化,反而造就了一個新興行業。

一般來說,華人和亞裔移民比較重視子女教育,對成績的要求較高,也多把升大學視為求學的主要目標。因此,即使是移民加拿大,華人家長期望子女成為頂尖學生的想法並未消除,請家教、尋求課外輔導以衝刺最佳成績的情形非常普遍,也使得升學競爭日益激烈。

在沒有家教、不補習、成績就不易提升的情況下,許多原想擺脫補習文化的家長,最後也只好與現實妥協,免得孩子輸在不公平的競爭點上。於是,隨著華人移民愈來愈多,溫哥華的補習班也一家接著一家設立,生意興隆。

華人熱衷藉由補習或家教來抬高成績,導致溫哥華這兩所大學的入學標準愈來愈高,不諳補習文化的白人學生欲進入大學漸趨不易。像卑詩大學(UBC)理學院(science school)的錄取成績平均要90分以上,幾乎放眼所見都是華裔學生。對於校園內近似被華裔學生佔領的現象,本地白人覺得很不是滋味,因而戲稱UBC是University of Billion Chinese。

最近一個全國性教育組織所做的調查發現,加拿大人對教育的觀念已在改變之中,愈來愈多加國家長認為學校所學不足,必須求助於其他來源,包括家教或校外輔導,才能幫助孩子成為頂尖學生,以面對日益嚴峻的升學競爭。

該項調查顯示,每三個家長中就有一人為子女安排家教或課外輔導,加拿大全國現有超過100萬名學齡孩童是家中聘請家教,或是在外參加課業輔導補習。而這些學生並非在校成績不佳,相反的,他們在校多是屬於優秀的學生,家長希望藉此協助他們擁有頂尖的學術成果,有更佳的競爭優勢,能夠申請進入一流大學。

對於許多加國家長來說,送子女入讀私立學校的代價太高,公立學校的教學品質又令人不盡滿意,借助於家教或補習算是比較可以負擔的方式。因此,現在不僅是華人熱衷於補習事業,本地白人或其他族裔也相繼建立補習系統,像公文數學(Kumon)之類的跨國性補習機構也在加拿大各地迅速成長,家教相關網站更是令人眼花撩亂。

想要孩子在沒有升學壓力的環境下成長嗎?如果真的不在乎升學與否,或許可能;如果還是希望孩子將來能夠就讀大學,那麼在加拿大不但會有升學壓力,而且未來的壓力還會愈來愈大。

2007年11月24日 星期六

Black Friday or Buy Nothing Day?

昨天是美國感恩節後的「黑色星期五」(Black Friday) 瘋狂購物日,今年加拿大人似乎比美國人還瘋狂。由於加元價位現已超越美元,美國物價本就較加國低廉,再加上Black Friday的折扣驚人,許多加拿大人是連夜飛奔南下去血拼。

一些美國商場在Black Friday的午夜零時開始營業,因此眾多加拿大人從週四晚間就開始駕車南下,許多旅行社還特別推出Black Friday南下購物團,週四晚間出發,週五早上返回加拿大,據悉是團團爆滿。

有些不方便請假的加拿大上班族,竟然是通宵血拼之後,再於凌晨時分趕回來上班。所以像溫哥華以南的美加邊境入境通道,從凌晨四點就開始塞車。不過,凌晨北返還是比較好的。到了天亮以後,排隊通關的情形愈來愈嚴重,至中午時分已經要排三個小時以上。

在美國商場血拼,排隊也是少不了的經驗。從商場門外等待入場就要排隊30至45分鐘,搶購商品後付款又要再排隊1至1個半小時,甚至連上廁所也要排上15至20分鐘。

雖然處處要排隊,但是加拿大人仍然大呼值得,因為大減價後的商品價格實在太便宜。很多人完全不擔心花了多少錢,而是煩惱採買的東西太多了,要如何才能擠出空間載回加拿大。

有趣的是,加拿大人昨天忙著南下血拼,似乎沒有人記得昨天也是北美的Buy Nothing Day,而這個活動還是由一位溫哥華人士發起的。這項社會運動源起於1992年,由溫哥華的藝術家Ted Dave所推動,主要目的是呼籲世人對當前過度消費的生活習性有所反省,因而故意選在北美最重要的採購日Black Friday來進行。

目前全世界已有65個國家參與這項活動,不過在北美以外的地區,則是以感恩節後的週六 (也就是今天) 為Buy Nothing Day。然而,世界各國看到加拿大人昨天大舉南下、瘋狂搶購的盛況,是否會啞然失笑呢?

2007年11月20日 星期二

溫哥華的亞洲傳奇─幫派篇

隨著亞洲移民大量湧入溫哥華,亞洲幫派組織也跟著轉移陣地。一向給人恬靜印象的溫哥華,現在似乎已不再寧靜,宛如電影情節般的幫派廝殺場景陸續上演。溫哥華人赫然發現,在富裕亞裔移民的豪宅名車之下,原來隱藏著不為人知的非法勾當。

11月初,溫哥華西區的高級住宅區發生一起槍殺案,震驚全加拿大。案件中的受害者是一名來自中國的移民,他於深夜返家時在自宅門前遭人亂槍射殺。事發地點是溫哥華豪宅雲集的Shaughnessy區,他的住宅估計市價在500萬加元以上。

據皇家騎警RCMP所公佈的初步調查資料,該名受害者於10年前從香港移民至加拿大,為香港地區著名幫派「大圈仔」的重要人物,在加拿大從事毒品走私、偽鈔、偽造信用卡、高利貸等不法交易,為亞洲幫派組織型犯罪的活躍份子。

三天後,同樣是在溫哥華的西區,一輛賓士房車於凌晨時刻遭兩輛SUV包夾追殺,賓士車的駕駛與另一名乘客同遭亂槍擊斃,死狀慘不忍睹,賓士車已被射成蜂窩。經調查發現,這兩名受害者為南亞裔,也是幫派份子,可能是因為毒品交易糾紛而遇害。

至此,溫哥華警方驚覺這些並非偶發事件,而是驚悚的亞裔幫派仇殺轉移至溫哥華上演。因為在這兩個案件之前,10月底時,一名越南裔男子在溫哥華一家越南餐廳門口遭到射殺。10月中旬,素里市的一棟公寓內曾發生駭人聽聞的六屍命案。稍早在夏天時,在溫哥華一家中餐廳吃宵夜的一群亞裔人士遭人亂槍掃射,造成八人受傷。

經過調查,這些案件都與亞裔幫派有關,其中包含了華裔、越裔、南亞裔等幫派,牽涉到複雜的毒品交易與利益衝突,一場腥風血雨的黑幫火拼可能已是風雨欲來。亞裔幫派改寫了溫哥華的犯罪模式,不但武器威力日趨強大,殺人手法也更加冷血殘酷,甚至毫不避諱地在街頭上演。對於今年才上任的溫哥華首位華裔警察局長來說,這不啻是棘手的重大挑戰。

2007年11月8日 星期四

溫哥華的亞洲傳奇─姓氏篇

溫哥華太陽報(Vancouver Sun)最近做了一項很有意思的調查─大溫地區百家姓,亦即最常見的100種姓氏。結果發現,在大溫地區的十大姓氏中,與華裔相關者就佔了半數。

目前在大溫地區穩居首位的第一大姓氏是Lee,這不僅是華裔、也是韓裔和英裔的主要姓氏。以粵語發音的Wong(王或黃)和Chan(陳),分別為第二與第三大姓氏。

排名第四的姓氏是Smith。在1991年以前,它一直是居於榜首的姓氏,隨著華人及其他亞洲移民大量湧入,排名也就逐年下滑。不過,Smith仍是加拿大的第一大姓。

排名第五的是韓裔最普遍的姓氏Kim(金),第六名是Chen(陳),第七名是印裔姓氏Gill,第八名是華裔姓氏「李」的另一種拼法Li,第九和第十名則是西方姓氏Brown、Johnson。

其他名列大溫地區百家姓的華裔姓氏還包括:Wang(王)、Leung(梁)、Lam(林)、Liu(劉)、Ng(吳)、Wu(吳)、Ho(何)、Chow(周)、Chang(張)、Huang(黃)、Lin(林)、Cheung(鍾)、Lau(劉)、Cheng(鄭)、Zhang(張)、Yu(于或余)、Yang(楊)、Tang(鄧或唐)、Chu(朱)、Ma(馬)、Lai(賴)、Chung(鍾)、 Choi(蔡)、Lo(羅)、Tam(譚)、Lim(林)、Yeung(楊)、Fung(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