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21日 星期三

Co-op是萬靈丹嗎?

Co-op似乎突然成了現在溫哥華的流行用語。

好友老周夫婦自從寶貝兒子有了Co-op工作之後,就把Co-op掛在嘴邊,不停地提醒大家,若想大學畢業後順利找到工作,一定要Co-op就對了。

巧的是最近本地的中文報紙上也在炒作Co-op話題,一方面因為春季是各專上學院學生開始申請Co-op的時刻,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華人移民現在才注意到Co-op對日後求職的重要性。

但是,Co-op真的是求職萬靈丹嗎?恐怕也未必。

首先,各專上學院雖然都有Co-op計畫,並且極力強調Co-op的好處,可是它們並不保證能安排到Co-op工作。除了成績特別優異的學生能獲得學校推薦之外,大部分學生都是根據校方張貼的Co-op雇主名單寄送履歷表,過程與一般求職並無不同,同樣也要面對來自各校高手的競爭。因此,在校成績與過去的經歷仍是雇主考慮的主要因素。

其次,所就讀的科系對Co-op機會影響甚鉅,這也反映出日後求職的困難度。就像就業市場一樣,熱門科系的Co-op機會較多。一般來說,電腦科技類科系的學生比較有利,文學院的學生則相對選擇機會較少,往往要寄出十幾份履歷表才能找到一個工作。

而且,參與Co-op計畫的學生必須要完成Co-op的學分才能畢業,若是找不到Co-op的工作,反而會阻礙畢業。所以有些學生在本地實在找不到工作之後,乾脆回到台灣或中國大陸的原居地,透過關係來安排Co-op工作。

這種Co-op方式雖然可以得到學校的認可,順利取得畢業學分,但是對於日後在溫哥華就業卻無太大幫助。原因是加拿大企業重視本地或北美經驗,如果畢業後求職時仍然提不出在本地的經歷,求職過程恐怕還是會相當坎坷。

Co-op工作機會的多寡是與經濟景氣息息相關的。經濟不景氣時,就業市場不振,Co-op機會自然也隨之減少。這兩年BC省經濟欣欣向榮,各行各業都人力短缺,在招不到有經驗員工的情況下,雇主也就願意雇用志在磨練經驗的Co-op學生,使得當前的機會比以往要多得多。

很多人也期望Co-op時的表現良好,能夠獲得雇主青睞,而成為正式職員。但是別忘了,Co-op時的學業尚未完成,可能還要回學校一兩年才能畢業。除非是能先從兼職工作做起,同時兼顧學業,否則就必須在全職工作與學業間選擇其一,因為雇主並不會保留工作機會。若是選擇先完成學業,畢業後仍須展開相同的求職過程。

有趣的是,現在企業界也發現了雇用Co-op學生的好處─薪資低於正式職員,可以降低成本。嚐到了甜頭之後,有些企業開始大量招募Co-op學生,根本無意再聘用正式職員。此種趨勢會不會影響學生畢業後的求職機會,就有待觀察了。

2007年2月9日 星期五

Co-op!一定要Co-op!

最近有兩家朋友的孩子先後找到Co-op的工作,父母欣喜若狂,四處向親朋好友宣佈喜訊,就像正式就業般興奮不已。

Co-op是什麼?為何有如此魔力?

所謂Co-op,就是建教合作的意思,就讀專上學院的學生在完成第一年或第二年的學業後,就可以參加學校的Co-op計畫,至企業界帶薪實習。這是學生步出校門前先取得工作經驗的有效途徑,而且很多學生由於在Co-op機構的表現良好,畢業後即順利回到原機構工作,成為正式職員。

這項計畫在加拿大的專上學院推行已久,過去並未引起華人移民的注意。如今傳出愈來愈多移民子女大學畢業即失業的例子後,大家才猛然驚覺這是一條可資利用的管道。

這兩家朋友的孩子求學就業過程都相當坎坷,現在終於跨出了第一步,興奮之情自是可以理解。

Eric是本地大學經濟系畢業的高材生,在校成績也不錯,但是畢業後四處投遞履歷表,卻是不斷碰壁。原因是他一路讀書到大學畢業,連打工經驗都沒有,經濟系又不具特殊專長,所以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

如此遊蕩兩年之後,他發現一定要有一技之長不可,於是重新申請college的電腦課程,並參加學校的Co-op計畫。讀了一年之後,他的成績優異,學校把他推薦至政府機構。一開始,這個機構看到這位Co-op學生年齡這麼大,居然沒有工作經驗,還不太想要,經過學校再三強力推薦才勉強接受。

另一位Justin的求學經歷就更曲折了。他高中畢業後到東岸讀大學,讀了兩年後實在撐不下去,想轉學回溫哥華。沒想到回到溫哥華後才發現,那兩年的成績太差,UBC和SFU不願承認那些學分。無奈之餘,只好申請college的電腦文憑課程。兩年畢業之後,全班都已就業,只有他仍無著落。當時科主任還很好心想留他在學校當助教,誰知他沒有就業意願而作罷。

當然,Justin的父母擺脫不了要有學士學位的傳統觀念,也是導致他遲遲無法就業的原因之一。剛巧遠在BC內陸的一所學院改制成大學,入學條件寬鬆,願意承認他以前的大部分學分,只要從大三讀起就好,Justin決定還是要完成大學學位。

讀完大三的暑假,Justin父母的友人所任職的銀行提供Co-op名額,在友人協助下,原本並未參加Co-op計畫的Justin總算佔到一個位子,在26歲有了第一份非正式的工作。

Justin的父母因此才知道,原來學校裏還有協助學生提早進入職場的計畫。現在只要碰到朋友家中有子女要升學,他們一定會問:「你知道什麼是Co-op嗎?我告訴你,一定要參加Co-op,Co-op就對了!」

補習歪風吹進溫哥華

2006年底加拿大統計局發佈數據指出,加拿大全國就讀大學的學生人數,於2004-05年度首度突破百萬人大關。以加拿大全國約三千萬的人口總數來看,這算是相當高的比例。

統計局對此的說法是嬰兒潮世代的子女,也就是所謂的 “echo generation”,正值升學年齡,所以促使各大學的申請人數激增。然而,華人移民持續湧入,對於升學風氣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也是不爭的事實。

以本地土生土長的加拿大人來說,他們對於讀大學是抱著順其自然、不強求的態度。能夠讀大學固然很好,不讀大學也不是什麼嚴重的事。但是華人移民的想法就極為傳統,升大學是不容打折的目標,尤其這還牽涉到面子問題,有些家長甚至警告子女不得申請college,沒有university這個字就不算是真正的大學。

結果,原本是為了減輕升學壓力而移民,沒想到卻是壓力更大,因為整個大溫地區只有兩所大學是university。無意到其他城市就學,又一定堅持要進university的學生,就只得設法擠進UBC或SFU了。

有升學壓力,自然就助長了補習班的孳生。如今的溫哥華是補習班林立,托福、LPI、英數理化各科應有盡有,較台北的南陽街不遑多讓,甚至連「南陽街」的名稱都搬了過來,看起來相當諷刺。

學生瘋狂補習的後果是雖有拿高分的竅門,卻沒有紮實的基礎。儘管擠進大學的窄門,但苦難才真正開始。加拿大的大學課業壓力沉重,如果沒有雄厚的實力,讀起來將是苦不堪言,半途被淘汰出局者比比皆是。

最令加拿大人難以接受的,則是華人熱衷於藉補習來拉高成績,以致於各大學的錄取分數不斷提高,本地白人就處於相對不利的地位。就以UBC最高分的Science School來說,入學平均成績必須在90分以上才有機會,所以幾乎清一色都是華人,白人或其他族裔人士寥寥無幾,形成了一種不公平的競爭。

或許是受到華人補習文化的刺激,白人開辦的課業輔導機構也開始出現,並在媒體上大打廣告招攬學生。顯然在教育方面,華人移民不但沒有學習白人的思維,反而促使他們改變了若干觀念。

溫哥華有多少尼特族?

不久前朋友傳來一篇文章,標題是「台灣到底有多少尼特族?」

乍看之下,一頭霧水,「尼特族」是什麼新名詞?仔細看下去才知道,尼特族指的是 “Not in Employment,Education or Training” 的一群人,也就是指受完教育之後,既不升學也不工作,也不參加職業培訓的年輕人。依此定義,溫哥華台灣移民圈中的尼特族恐怕也不在少數。

不同的是,台灣的尼特族多是自己欠缺就業意願,或是社會適應不良的年輕人;而溫哥華的尼特族卻是被本地就業市場拒絕的一群人,他們有良好的學歷、強烈的就業意願,但是不得其門而入。

說起來實在很無奈,許多家庭移民到加拿大的主要理由之一,都是為了子女的教育─嚮往國外的教育品質,希望小孩能有更佳的受教環境,期盼未來小孩能有高人一等的競爭力…。但是偏偏事與願違, 成為許多移民家庭最遺憾的一件事。

由於加拿大的高等教育制度與就業環境,和台灣有著極大差異,很多移民小孩還來不及了解就已經出局了。尤其是一些原本極為優秀、名校畢業的年輕人,結果竟也難逃成為尼特族的下場,真是讓人情何以堪?

認清了現實之後,不甘成為尼特族的年輕人只好回到台灣、甚至中國大陸去找機會。這對他們來說,其實構成相當大的心理衝擊。畢竟,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如果沒有移民,或許他們的人生會是另一番景象吧!

圖書館浩劫記

大溫地區列治文市的公共圖書館,為了服務愈來愈多的華人移民,館方特地擴充中文藏書,成為大溫地區中文藏書最豐富的圖書館。而且為了因應中國大陸移民如潮水般湧入的新情勢,館內大量添購簡體字書籍和大陸發行的各類DVD,吸引大溫各地的華人前往取用。

列治文公共圖書館共有四個分館,光是 Brighhouse分館的中文藏書就有7萬冊,但是在不久前的一次清查整理中發現,中文書籍的遺失毀損情況嚴重,簡直可以用「浩劫」兩字來形容。就以該館共約8000冊的中文烹飪書籍為例,竟有超過6000冊遭到破壞,令人難以置信。

破壞圖書的手法更是無奇不有。除了撕頁這種最簡單的手法外,有的人竟將不准借出的字典或參考書挖空,由外觀來看,書籍完整無缺,打開後才發現竟然已成空殼。還有人把書籍借回家之後,就把圖書館的條碼小心取下,換貼至另一本書上,然後以貍貓換太子的方式,把圖書館的書據為己有。書籍被偷更是家常便飯,有些暢銷書甚至是一再失蹤,例如《富爸爸,窮爸爸》一書就已經重新購買五次,結果還是不知去向。

除了書籍被破壞之外,圖書館內陳列的中文報紙雜誌也常遭損毀,內頁常被切割得殘破不全,還有人任意加註塗鴉。館方曾當場捉到一名華裔老婦以美工刀割下報紙新聞,工作人員前往制止,她竟強辯以為圖書館內的報紙可以免費帶走。結果列治文圖書館只好規定,借閱中文報紙必須至櫃檯領取,創下大溫各地圖書館的首例。

更離譜的是,列治文圖書館日前公開展示遭人破壞的書籍,籲請大家多多愛惜公共財產,希望能喚起華人的公德心,沒想到竟連這些毀損書籍也不翼而飛,難道華人真的這麼求知若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