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移民到加拿大都是考慮到子女的教育問題,尤其是想擺脫升學壓力和補習文化。可是在加拿大定居後才發現,原來這兩者依然如影隨行、揮之不去。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如今連本地白人和其他族裔也開始熱衷補習文化,反而造就了一個新興行業。
一般來說,華人和亞裔移民比較重視子女教育,對成績的要求較高,也多把升大學視為求學的主要目標。因此,即使是移民加拿大,華人家長期望子女成為頂尖學生的想法並未消除,請家教、尋求課外輔導以衝刺最佳成績的情形非常普遍,也使得升學競爭日益激烈。
在沒有家教、不補習、成績就不易提升的情況下,許多原想擺脫補習文化的家長,最後也只好與現實妥協,免得孩子輸在不公平的競爭點上。於是,隨著華人移民愈來愈多,溫哥華的補習班也一家接著一家設立,生意興隆。
華人熱衷藉由補習或家教來抬高成績,導致溫哥華這兩所大學的入學標準愈來愈高,不諳補習文化的白人學生欲進入大學漸趨不易。像卑詩大學(UBC)理學院(science school)的錄取成績平均要90分以上,幾乎放眼所見都是華裔學生。對於校園內近似被華裔學生佔領的現象,本地白人覺得很不是滋味,因而戲稱UBC是University of Billion Chinese。
最近一個全國性教育組織所做的調查發現,加拿大人對教育的觀念已在改變之中,愈來愈多加國家長認為學校所學不足,必須求助於其他來源,包括家教或校外輔導,才能幫助孩子成為頂尖學生,以面對日益嚴峻的升學競爭。
該項調查顯示,每三個家長中就有一人為子女安排家教或課外輔導,加拿大全國現有超過100萬名學齡孩童是家中聘請家教,或是在外參加課業輔導補習。而這些學生並非在校成績不佳,相反的,他們在校多是屬於優秀的學生,家長希望藉此協助他們擁有頂尖的學術成果,有更佳的競爭優勢,能夠申請進入一流大學。
對於許多加國家長來說,送子女入讀私立學校的代價太高,公立學校的教學品質又令人不盡滿意,借助於家教或補習算是比較可以負擔的方式。因此,現在不僅是華人熱衷於補習事業,本地白人或其他族裔也相繼建立補習系統,像公文數學(Kumon)之類的跨國性補習機構也在加拿大各地迅速成長,家教相關網站更是令人眼花撩亂。
想要孩子在沒有升學壓力的環境下成長嗎?如果真的不在乎升學與否,或許可能;如果還是希望孩子將來能夠就讀大學,那麼在加拿大不但會有升學壓力,而且未來的壓力還會愈來愈大。
2007年11月24日 星期六
Black Friday or Buy Nothing Day?
昨天是美國感恩節後的「黑色星期五」(Black Friday) 瘋狂購物日,今年加拿大人似乎比美國人還瘋狂。由於加元價位現已超越美元,美國物價本就較加國低廉,再加上Black Friday的折扣驚人,許多加拿大人是連夜飛奔南下去血拼。
一些美國商場在Black Friday的午夜零時開始營業,因此眾多加拿大人從週四晚間就開始駕車南下,許多旅行社還特別推出Black Friday南下購物團,週四晚間出發,週五早上返回加拿大,據悉是團團爆滿。
有些不方便請假的加拿大上班族,竟然是通宵血拼之後,再於凌晨時分趕回來上班。所以像溫哥華以南的美加邊境入境通道,從凌晨四點就開始塞車。不過,凌晨北返還是比較好的。到了天亮以後,排隊通關的情形愈來愈嚴重,至中午時分已經要排三個小時以上。
在美國商場血拼,排隊也是少不了的經驗。從商場門外等待入場就要排隊30至45分鐘,搶購商品後付款又要再排隊1至1個半小時,甚至連上廁所也要排上15至20分鐘。
雖然處處要排隊,但是加拿大人仍然大呼值得,因為大減價後的商品價格實在太便宜。很多人完全不擔心花了多少錢,而是煩惱採買的東西太多了,要如何才能擠出空間載回加拿大。
有趣的是,加拿大人昨天忙著南下血拼,似乎沒有人記得昨天也是北美的Buy Nothing Day,而這個活動還是由一位溫哥華人士發起的。這項社會運動源起於1992年,由溫哥華的藝術家Ted Dave所推動,主要目的是呼籲世人對當前過度消費的生活習性有所反省,因而故意選在北美最重要的採購日Black Friday來進行。
目前全世界已有65個國家參與這項活動,不過在北美以外的地區,則是以感恩節後的週六 (也就是今天) 為Buy Nothing Day。然而,世界各國看到加拿大人昨天大舉南下、瘋狂搶購的盛況,是否會啞然失笑呢?
一些美國商場在Black Friday的午夜零時開始營業,因此眾多加拿大人從週四晚間就開始駕車南下,許多旅行社還特別推出Black Friday南下購物團,週四晚間出發,週五早上返回加拿大,據悉是團團爆滿。
有些不方便請假的加拿大上班族,竟然是通宵血拼之後,再於凌晨時分趕回來上班。所以像溫哥華以南的美加邊境入境通道,從凌晨四點就開始塞車。不過,凌晨北返還是比較好的。到了天亮以後,排隊通關的情形愈來愈嚴重,至中午時分已經要排三個小時以上。
在美國商場血拼,排隊也是少不了的經驗。從商場門外等待入場就要排隊30至45分鐘,搶購商品後付款又要再排隊1至1個半小時,甚至連上廁所也要排上15至20分鐘。
雖然處處要排隊,但是加拿大人仍然大呼值得,因為大減價後的商品價格實在太便宜。很多人完全不擔心花了多少錢,而是煩惱採買的東西太多了,要如何才能擠出空間載回加拿大。
有趣的是,加拿大人昨天忙著南下血拼,似乎沒有人記得昨天也是北美的Buy Nothing Day,而這個活動還是由一位溫哥華人士發起的。這項社會運動源起於1992年,由溫哥華的藝術家Ted Dave所推動,主要目的是呼籲世人對當前過度消費的生活習性有所反省,因而故意選在北美最重要的採購日Black Friday來進行。
目前全世界已有65個國家參與這項活動,不過在北美以外的地區,則是以感恩節後的週六 (也就是今天) 為Buy Nothing Day。然而,世界各國看到加拿大人昨天大舉南下、瘋狂搶購的盛況,是否會啞然失笑呢?
2007年11月20日 星期二
溫哥華的亞洲傳奇─幫派篇
隨著亞洲移民大量湧入溫哥華,亞洲幫派組織也跟著轉移陣地。一向給人恬靜印象的溫哥華,現在似乎已不再寧靜,宛如電影情節般的幫派廝殺場景陸續上演。溫哥華人赫然發現,在富裕亞裔移民的豪宅名車之下,原來隱藏著不為人知的非法勾當。
11月初,溫哥華西區的高級住宅區發生一起槍殺案,震驚全加拿大。案件中的受害者是一名來自中國的移民,他於深夜返家時在自宅門前遭人亂槍射殺。事發地點是溫哥華豪宅雲集的Shaughnessy區,他的住宅估計市價在500萬加元以上。
據皇家騎警RCMP所公佈的初步調查資料,該名受害者於10年前從香港移民至加拿大,為香港地區著名幫派「大圈仔」的重要人物,在加拿大從事毒品走私、偽鈔、偽造信用卡、高利貸等不法交易,為亞洲幫派組織型犯罪的活躍份子。
三天後,同樣是在溫哥華的西區,一輛賓士房車於凌晨時刻遭兩輛SUV包夾追殺,賓士車的駕駛與另一名乘客同遭亂槍擊斃,死狀慘不忍睹,賓士車已被射成蜂窩。經調查發現,這兩名受害者為南亞裔,也是幫派份子,可能是因為毒品交易糾紛而遇害。
至此,溫哥華警方驚覺這些並非偶發事件,而是驚悚的亞裔幫派仇殺轉移至溫哥華上演。因為在這兩個案件之前,10月底時,一名越南裔男子在溫哥華一家越南餐廳門口遭到射殺。10月中旬,素里市的一棟公寓內曾發生駭人聽聞的六屍命案。稍早在夏天時,在溫哥華一家中餐廳吃宵夜的一群亞裔人士遭人亂槍掃射,造成八人受傷。
經過調查,這些案件都與亞裔幫派有關,其中包含了華裔、越裔、南亞裔等幫派,牽涉到複雜的毒品交易與利益衝突,一場腥風血雨的黑幫火拼可能已是風雨欲來。亞裔幫派改寫了溫哥華的犯罪模式,不但武器威力日趨強大,殺人手法也更加冷血殘酷,甚至毫不避諱地在街頭上演。對於今年才上任的溫哥華首位華裔警察局長來說,這不啻是棘手的重大挑戰。
11月初,溫哥華西區的高級住宅區發生一起槍殺案,震驚全加拿大。案件中的受害者是一名來自中國的移民,他於深夜返家時在自宅門前遭人亂槍射殺。事發地點是溫哥華豪宅雲集的Shaughnessy區,他的住宅估計市價在500萬加元以上。
據皇家騎警RCMP所公佈的初步調查資料,該名受害者於10年前從香港移民至加拿大,為香港地區著名幫派「大圈仔」的重要人物,在加拿大從事毒品走私、偽鈔、偽造信用卡、高利貸等不法交易,為亞洲幫派組織型犯罪的活躍份子。
三天後,同樣是在溫哥華的西區,一輛賓士房車於凌晨時刻遭兩輛SUV包夾追殺,賓士車的駕駛與另一名乘客同遭亂槍擊斃,死狀慘不忍睹,賓士車已被射成蜂窩。經調查發現,這兩名受害者為南亞裔,也是幫派份子,可能是因為毒品交易糾紛而遇害。
至此,溫哥華警方驚覺這些並非偶發事件,而是驚悚的亞裔幫派仇殺轉移至溫哥華上演。因為在這兩個案件之前,10月底時,一名越南裔男子在溫哥華一家越南餐廳門口遭到射殺。10月中旬,素里市的一棟公寓內曾發生駭人聽聞的六屍命案。稍早在夏天時,在溫哥華一家中餐廳吃宵夜的一群亞裔人士遭人亂槍掃射,造成八人受傷。
經過調查,這些案件都與亞裔幫派有關,其中包含了華裔、越裔、南亞裔等幫派,牽涉到複雜的毒品交易與利益衝突,一場腥風血雨的黑幫火拼可能已是風雨欲來。亞裔幫派改寫了溫哥華的犯罪模式,不但武器威力日趨強大,殺人手法也更加冷血殘酷,甚至毫不避諱地在街頭上演。對於今年才上任的溫哥華首位華裔警察局長來說,這不啻是棘手的重大挑戰。
2007年11月8日 星期四
溫哥華的亞洲傳奇─姓氏篇
溫哥華太陽報(Vancouver Sun)最近做了一項很有意思的調查─大溫地區百家姓,亦即最常見的100種姓氏。結果發現,在大溫地區的十大姓氏中,與華裔相關者就佔了半數。
目前在大溫地區穩居首位的第一大姓氏是Lee,這不僅是華裔、也是韓裔和英裔的主要姓氏。以粵語發音的Wong(王或黃)和Chan(陳),分別為第二與第三大姓氏。
排名第四的姓氏是Smith。在1991年以前,它一直是居於榜首的姓氏,隨著華人及其他亞洲移民大量湧入,排名也就逐年下滑。不過,Smith仍是加拿大的第一大姓。
排名第五的是韓裔最普遍的姓氏Kim(金),第六名是Chen(陳),第七名是印裔姓氏Gill,第八名是華裔姓氏「李」的另一種拼法Li,第九和第十名則是西方姓氏Brown、Johnson。
其他名列大溫地區百家姓的華裔姓氏還包括:Wang(王)、Leung(梁)、Lam(林)、Liu(劉)、Ng(吳)、Wu(吳)、Ho(何)、Chow(周)、Chang(張)、Huang(黃)、Lin(林)、Cheung(鍾)、Lau(劉)、Cheng(鄭)、Zhang(張)、Yu(于或余)、Yang(楊)、Tang(鄧或唐)、Chu(朱)、Ma(馬)、Lai(賴)、Chung(鍾)、 Choi(蔡)、Lo(羅)、Tam(譚)、Lim(林)、Yeung(楊)、Fung(馮)。
目前在大溫地區穩居首位的第一大姓氏是Lee,這不僅是華裔、也是韓裔和英裔的主要姓氏。以粵語發音的Wong(王或黃)和Chan(陳),分別為第二與第三大姓氏。
排名第四的姓氏是Smith。在1991年以前,它一直是居於榜首的姓氏,隨著華人及其他亞洲移民大量湧入,排名也就逐年下滑。不過,Smith仍是加拿大的第一大姓。
排名第五的是韓裔最普遍的姓氏Kim(金),第六名是Chen(陳),第七名是印裔姓氏Gill,第八名是華裔姓氏「李」的另一種拼法Li,第九和第十名則是西方姓氏Brown、Johnson。
其他名列大溫地區百家姓的華裔姓氏還包括:Wang(王)、Leung(梁)、Lam(林)、Liu(劉)、Ng(吳)、Wu(吳)、Ho(何)、Chow(周)、Chang(張)、Huang(黃)、Lin(林)、Cheung(鍾)、Lau(劉)、Cheng(鄭)、Zhang(張)、Yu(于或余)、Yang(楊)、Tang(鄧或唐)、Chu(朱)、Ma(馬)、Lai(賴)、Chung(鍾)、 Choi(蔡)、Lo(羅)、Tam(譚)、Lim(林)、Yeung(楊)、Fung(馮)。
2007年10月11日 星期四
市府罷工難落幕 溫哥華人快抓狂
溫哥華市政府員工罷工已近三個月,所有公共服務全面停擺。由調停人提出的合約方案經三個工會投票表決,僅有市府內勤員工工會同意接受,並於週四恢復上班;戶外工作人員工會與圖書館員工工會依然投票拒絕,將繼續罷工行動。部分人士悲觀地認為,罷工行動有可能一直延續至2008年。
溫哥華市府員工從7月下旬開始罷工,使得溫哥華人的生活步調大亂。當時正值暑假,許多家長都為小朋友安排參加社區活動中心的夏令營,罷工導致所有活動全部取消,圖書館全面關閉,讓家長頓時傻眼。
最不方便的則是自7月以來即無垃圾收集服務,不但路旁的垃圾桶滿溢髒亂,一般居家的垃圾也無人收集。這對於獨立屋住戶的影響最大,不像公寓和城市屋的居民因有管理公司集中處理,可以委託私人公司清理垃圾,獨立屋的住戶只有各顯神通。
有些人就自嘲,三個月來已練就了「走私」的功夫─每天上班時把小包裝的垃圾放入皮包或公事包中,帶到辦公室去丟棄;或是把較大件的垃圾放入車子的行李箱,運送至週邊其他城市找地方丟棄。還有學生趁機開始做起小生意,幫獨立屋住戶收垃圾,每件收費5加元,一天就可以賺取4-500元。
像是剛度過的加拿大感恩節,就令許多溫哥華人大傷腦筋。若依傳統在家中準備火雞大餐招待親友,製造的廚餘垃圾將非常可觀,為了省事,許多人選擇出外用餐,或者設法擠到外縣市的朋友家共度佳節。若是罷工行動在年底前無法結束,即將來臨的耶誕節和新年假期,溫哥華人大概也很難在家中慶祝狂歡了。
市府罷工也讓溫哥華許多商家的生意受到衝擊,小型業者不知還能撐到幾時。位於市政府對面的City Square商場受影響極為明顯,這個商場原本就因為Canada Line捷運系統施工而生意滑落,市府罷工後更是市況冷清。店家估計自罷工以來生意量急遽萎縮40%,其中又以美食廣場的情況最慘,市府員工本是它們的主要客戶群,但這三個月來消失無蹤。多位店主都說,若再繼續罷工一兩個月,他們將付不起店租,只好關門大吉。
不在市府週邊的商家,其實日子也不好過。一位台灣移民朋友在西區開的餐廳生意不錯,就把隔壁的店面也租了下來,準備擴大營業,好不容易花了幾個月的時間裝潢妥當,卻不巧碰上罷工,市府無法派人前往檢查,也就拿不到營業許可,只好一直付租金等下去。
另外,一些原本在進行維修的道路工程,也因罷工而暫時中止,至今仍未能完工。West Broadway是溫哥華市區的主要道路之一,到現在部分路段的馬路未鋪,路旁被移除的樹木也未植回。隨著冬季即將來臨,施工季節已過,這些道路工程今年恐怕復工無望,要等到明年4月才能繼續進行了。一家位於West Broadway的西餐廳老闆對此氣得跳腳,因為路況不佳,顧客光顧的意願減低,今年以來的營業額已較去年萎縮25萬加元。
離譜的是罷工行動持續了近三個月,市府戶外員工現在根本不想回去了,他們發現外面的世界更美麗。目前BC省的技術性勞工嚴重短缺,這些戶外員工可在就業市場上輕易找到更高薪的工作,市府的調薪方案再優渥,也比不上民間企業。戶外員工工會坦承,50-65%的成員都已找到更高薪的工作,即使罷工結束,其中絕大部分的人也不會再回到市府工作了。屆時仍願回去上班的,可能都是即將退休的人,看在退休金即將到手的份上,忍痛拒絕外面世界的誘惑。
所以,這三個月來,市府的內勤員工是靠著積蓄度日,罷工一日不結束,他們的生活壓力就更沉重,因此選擇接受調停方案。但是很多戶外員工根本就懶得再回去投票了,以致於日前就因為出席表決人數不足三分之二,仍無法結束罷工。
這讓許多溫哥華人的心中更加困惑了,既然如此,為何市府不能把這些工作轉包給民間業者去做呢?雖然罷工近三個月,對市民生活造成諸多不便,但是溫哥華的市容並沒有像想像中那麼糟,甚至比許多東岸城市還是好得多。那麼,市府真的需要這麼多員工嗎?
溫哥華市府員工從7月下旬開始罷工,使得溫哥華人的生活步調大亂。當時正值暑假,許多家長都為小朋友安排參加社區活動中心的夏令營,罷工導致所有活動全部取消,圖書館全面關閉,讓家長頓時傻眼。
最不方便的則是自7月以來即無垃圾收集服務,不但路旁的垃圾桶滿溢髒亂,一般居家的垃圾也無人收集。這對於獨立屋住戶的影響最大,不像公寓和城市屋的居民因有管理公司集中處理,可以委託私人公司清理垃圾,獨立屋的住戶只有各顯神通。
有些人就自嘲,三個月來已練就了「走私」的功夫─每天上班時把小包裝的垃圾放入皮包或公事包中,帶到辦公室去丟棄;或是把較大件的垃圾放入車子的行李箱,運送至週邊其他城市找地方丟棄。還有學生趁機開始做起小生意,幫獨立屋住戶收垃圾,每件收費5加元,一天就可以賺取4-500元。
像是剛度過的加拿大感恩節,就令許多溫哥華人大傷腦筋。若依傳統在家中準備火雞大餐招待親友,製造的廚餘垃圾將非常可觀,為了省事,許多人選擇出外用餐,或者設法擠到外縣市的朋友家共度佳節。若是罷工行動在年底前無法結束,即將來臨的耶誕節和新年假期,溫哥華人大概也很難在家中慶祝狂歡了。
市府罷工也讓溫哥華許多商家的生意受到衝擊,小型業者不知還能撐到幾時。位於市政府對面的City Square商場受影響極為明顯,這個商場原本就因為Canada Line捷運系統施工而生意滑落,市府罷工後更是市況冷清。店家估計自罷工以來生意量急遽萎縮40%,其中又以美食廣場的情況最慘,市府員工本是它們的主要客戶群,但這三個月來消失無蹤。多位店主都說,若再繼續罷工一兩個月,他們將付不起店租,只好關門大吉。
不在市府週邊的商家,其實日子也不好過。一位台灣移民朋友在西區開的餐廳生意不錯,就把隔壁的店面也租了下來,準備擴大營業,好不容易花了幾個月的時間裝潢妥當,卻不巧碰上罷工,市府無法派人前往檢查,也就拿不到營業許可,只好一直付租金等下去。
另外,一些原本在進行維修的道路工程,也因罷工而暫時中止,至今仍未能完工。West Broadway是溫哥華市區的主要道路之一,到現在部分路段的馬路未鋪,路旁被移除的樹木也未植回。隨著冬季即將來臨,施工季節已過,這些道路工程今年恐怕復工無望,要等到明年4月才能繼續進行了。一家位於West Broadway的西餐廳老闆對此氣得跳腳,因為路況不佳,顧客光顧的意願減低,今年以來的營業額已較去年萎縮25萬加元。
離譜的是罷工行動持續了近三個月,市府戶外員工現在根本不想回去了,他們發現外面的世界更美麗。目前BC省的技術性勞工嚴重短缺,這些戶外員工可在就業市場上輕易找到更高薪的工作,市府的調薪方案再優渥,也比不上民間企業。戶外員工工會坦承,50-65%的成員都已找到更高薪的工作,即使罷工結束,其中絕大部分的人也不會再回到市府工作了。屆時仍願回去上班的,可能都是即將退休的人,看在退休金即將到手的份上,忍痛拒絕外面世界的誘惑。
所以,這三個月來,市府的內勤員工是靠著積蓄度日,罷工一日不結束,他們的生活壓力就更沉重,因此選擇接受調停方案。但是很多戶外員工根本就懶得再回去投票了,以致於日前就因為出席表決人數不足三分之二,仍無法結束罷工。
這讓許多溫哥華人的心中更加困惑了,既然如此,為何市府不能把這些工作轉包給民間業者去做呢?雖然罷工近三個月,對市民生活造成諸多不便,但是溫哥華的市容並沒有像想像中那麼糟,甚至比許多東岸城市還是好得多。那麼,市府真的需要這麼多員工嗎?
2007年10月2日 星期二
消費比爾‧蓋茲就有說服力?
日前看到台灣新聞報導一家直銷業者廣為招募大學生加入,引起一片撻伐。這家公司用以說服學生的說辭之一,就是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當年也是為了創業賺錢,瀟灑地放棄在哈佛大學未竟的學業,結果成就遠高於那紙大學文憑。不過,這家直銷業者忘了告訴學生,比爾‧蓋茲所創立的並非直銷事業,不是靠著不斷地找下線而攀達全球首富的地位。
無獨有偶,最近又看到一位加拿大教育顧問的部落格中也在消費比爾‧蓋茲。這位留學代辦業者在文章中大力推薦一所新改制的BC省大學,「教育」學生在選擇大學時不應考慮學校的名氣或地位,只要學生自己用功,在哪一所大學讀書其實並不重要。 他的說法是:普通人以學校為榮,但有本事的人會讓學校能以自己為榮; 像比爾‧蓋茲,他棄哈佛如敝履,但哈佛卻仍然要尊他為成功校友。所以,讓學校有名的方法,就是學生要爭氣,在社會上有成就的畢業校友多了以後,學校的名氣自然上升。
這個邏輯實在讓人不敢茍同。全世界至今也只出了一個比爾‧蓋茲,這樣的「勉勵」未免太沉重。更何況,比爾‧蓋茲當年所就讀的哈佛大學可是全球頂尖的名校,他並沒有棄名校而去屈就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學府,哈佛大學也不是因比爾‧蓋茲才出名。所謂「大學的地位沒有等級高低之分」更是昧於事實,若是如此,那麼各國、乃至全球的大學排名不就毫無意義了?美國的常春藤名校和野雞大學是否都是平起平坐?
說穿了,這些業者都是在消費比爾‧蓋茲,濫用他人的成功案例以追求自身利益。這家新改制的BC省大學自知本身的學術地位不及UBC和SFC兩大名校,在國內招生方面不易競爭,因而全力搶攻海外市場,在全球各地廣收國際學生,給予留學代辦業者的條件優厚,以致於許多業者現在是鼓起三吋不爛之舌,拼了命地遊說學生申請這所學校。即使學生的成績優異,擁有進入一流學府的實力,教育顧問仍要舉出一大堆名校的不利之處,鼓勵學生接受這所學校,原因無他,大部分的名校都姿態甚高,不會付佣金給留學代辦業者。許多學生都因此糊里糊塗地被送往業者「中意」的學校,而非自己嚮往的學校,幾年之後認清事實,卻已平白浪費了寶貴時光,甚至可能誤了一生。
無獨有偶,最近又看到一位加拿大教育顧問的部落格中也在消費比爾‧蓋茲。這位留學代辦業者在文章中大力推薦一所新改制的BC省大學,「教育」學生在選擇大學時不應考慮學校的名氣或地位,只要學生自己用功,在哪一所大學讀書其實並不重要。 他的說法是:普通人以學校為榮,但有本事的人會讓學校能以自己為榮; 像比爾‧蓋茲,他棄哈佛如敝履,但哈佛卻仍然要尊他為成功校友。所以,讓學校有名的方法,就是學生要爭氣,在社會上有成就的畢業校友多了以後,學校的名氣自然上升。
這個邏輯實在讓人不敢茍同。全世界至今也只出了一個比爾‧蓋茲,這樣的「勉勵」未免太沉重。更何況,比爾‧蓋茲當年所就讀的哈佛大學可是全球頂尖的名校,他並沒有棄名校而去屈就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學府,哈佛大學也不是因比爾‧蓋茲才出名。所謂「大學的地位沒有等級高低之分」更是昧於事實,若是如此,那麼各國、乃至全球的大學排名不就毫無意義了?美國的常春藤名校和野雞大學是否都是平起平坐?
說穿了,這些業者都是在消費比爾‧蓋茲,濫用他人的成功案例以追求自身利益。這家新改制的BC省大學自知本身的學術地位不及UBC和SFC兩大名校,在國內招生方面不易競爭,因而全力搶攻海外市場,在全球各地廣收國際學生,給予留學代辦業者的條件優厚,以致於許多業者現在是鼓起三吋不爛之舌,拼了命地遊說學生申請這所學校。即使學生的成績優異,擁有進入一流學府的實力,教育顧問仍要舉出一大堆名校的不利之處,鼓勵學生接受這所學校,原因無他,大部分的名校都姿態甚高,不會付佣金給留學代辦業者。許多學生都因此糊里糊塗地被送往業者「中意」的學校,而非自己嚮往的學校,幾年之後認清事實,卻已平白浪費了寶貴時光,甚至可能誤了一生。
2007年9月29日 星期六
加元狂飆 加人血拼
加元在9月份真是揚眉吐氣,9月20日站上與美元1比1的等價地位之後,28日收盤更超越美元,成為1加元兌1.005美元,南下血拼的人潮勢必更加洶湧不絕了。
一向在潛意識中存有優越感的美國人,現在可把加拿大人奉為上賓。鄰近美加邊境的一些美國城鎮,最近出現許多巨大的加拿大楓葉旗隨風飄揚,零售業者和旅館紛紛在醒目處掛上「提供法語服務」的字樣,部分美式餐廳還特別調整菜單,開始供應加拿大式的薯條與醬汁。在美國經濟開始走下坡之際,美國業者漸把希望寄託於大量南下的加拿大人身上。
這是加元強勁升值後出現的特殊景象。每逢週末假日,美加邊境的海關都是車水馬龍,一邊是等待南下渡假、血拼的加拿大人,另一頭則是滿載而歸的加拿大人。儘管等候通關的時間可能長達幾個小時,加拿大人仍然樂此不疲。隨著加元匯價突破1美元,加拿大人的購買力不斷增強,小至邊境免稅商店的名牌商品,大至家庭電器、甚至汽車,都成為加拿大人南下採購的目標。美國人為了迎接加拿大客戶的到來,紛紛推出各種「貼心」服務,這是31年來加拿大人最神氣的時刻。
有趣的是,隨著美、加兩國幣值接近,加拿大人的思維也有了變化,出現「美國化」的傾向。舉例來說,美國人喜歡興訟的習性,加拿大人現在也學會了。加元升值趨勢已進行了五年,但是加國國內物價並未顯著下降,從雜誌書籍、日常用品,大至汽車等由美國進口的商品,至今仍未反映匯率變化,加國消費者所支付的價格仍然高出美國甚多,其中又以汽車的價差最大,一般轎車就相差一兩萬加元之譜,豪華車種更可能高出五、六萬加元。一向溫和的加拿大人此刻終於忍無可忍,仿傚美國人告上法庭討公道,由消費者組織出面向主要車商提起集體訴訟,要求它們對於過去兩年買車的加國消費者提供20億加元的賠償。
加拿大人現在開始精打細算了,任何商品的價格都拿來與美國比較。如今加元價位已經超越美元,消費者更認為同樣商品的加元價格即使不是比美元計價便宜,也至少應與美元等價,再也不願意支付高於美元的售價。聖誕購物旺季將至,如果加拿大零售業者仍無反應,美加邊境的車陣必然是愈來愈壯觀。
一向在潛意識中存有優越感的美國人,現在可把加拿大人奉為上賓。鄰近美加邊境的一些美國城鎮,最近出現許多巨大的加拿大楓葉旗隨風飄揚,零售業者和旅館紛紛在醒目處掛上「提供法語服務」的字樣,部分美式餐廳還特別調整菜單,開始供應加拿大式的薯條與醬汁。在美國經濟開始走下坡之際,美國業者漸把希望寄託於大量南下的加拿大人身上。
這是加元強勁升值後出現的特殊景象。每逢週末假日,美加邊境的海關都是車水馬龍,一邊是等待南下渡假、血拼的加拿大人,另一頭則是滿載而歸的加拿大人。儘管等候通關的時間可能長達幾個小時,加拿大人仍然樂此不疲。隨著加元匯價突破1美元,加拿大人的購買力不斷增強,小至邊境免稅商店的名牌商品,大至家庭電器、甚至汽車,都成為加拿大人南下採購的目標。美國人為了迎接加拿大客戶的到來,紛紛推出各種「貼心」服務,這是31年來加拿大人最神氣的時刻。
有趣的是,隨著美、加兩國幣值接近,加拿大人的思維也有了變化,出現「美國化」的傾向。舉例來說,美國人喜歡興訟的習性,加拿大人現在也學會了。加元升值趨勢已進行了五年,但是加國國內物價並未顯著下降,從雜誌書籍、日常用品,大至汽車等由美國進口的商品,至今仍未反映匯率變化,加國消費者所支付的價格仍然高出美國甚多,其中又以汽車的價差最大,一般轎車就相差一兩萬加元之譜,豪華車種更可能高出五、六萬加元。一向溫和的加拿大人此刻終於忍無可忍,仿傚美國人告上法庭討公道,由消費者組織出面向主要車商提起集體訴訟,要求它們對於過去兩年買車的加國消費者提供20億加元的賠償。
加拿大人現在開始精打細算了,任何商品的價格都拿來與美國比較。如今加元價位已經超越美元,消費者更認為同樣商品的加元價格即使不是比美元計價便宜,也至少應與美元等價,再也不願意支付高於美元的售價。聖誕購物旺季將至,如果加拿大零售業者仍無反應,美加邊境的車陣必然是愈來愈壯觀。
2007年6月15日 星期五
台灣移民回流潮
暑假將至,卻也是眾多台灣移民準備舉家回流的時刻。這一年來台灣移民快速回流,週邊的朋友突然紛紛消失,讓人既錯愕又唏噓。
台灣移民來到加拿大的理由不一,但是促使他們下定決心回流的因素,多少與這一兩年加幣大幅升值有點關係。
台灣移民中有許多空中飛人家庭,長年來是靠著老公在台灣工作提供生活費,不論家庭財力是否雄厚,加元兌新台幣匯率從十年前的1:20升值到現階段的1:30,都讓人大嘆吃不消,買匯時不免感到手軟。
在此同時,十多年前移民潮時移居加拿大的台灣移民,若是當時有購屋置產,現在的房價至少上漲了50%,再加上加元升值,換算成新台幣後的資產暴增,也成為許多家庭有意回流的誘因。
而且,移民潮那段時期前來的台灣移民,他們的子女多已大學畢業或正就讀大學。對父母來說,階段性任務已經完成,該是為自己的後半輩子人生打算的時候了。有些子女大學畢業後在本地未找到理想的工作,也就乾脆與父母一同回流,到台灣或中國大陸再去試試機會。
所以,現在溫哥華一些以台灣移民為主要對象的餐廳店家都感嘆生意難做,社團活動往年的盛況也不復見。有人估測台灣移民大概已經回流了七、八成左右,所流失的不只是生意人氣,還有那一份同屬鄉親的親切感。
台灣移民來到加拿大的理由不一,但是促使他們下定決心回流的因素,多少與這一兩年加幣大幅升值有點關係。
台灣移民中有許多空中飛人家庭,長年來是靠著老公在台灣工作提供生活費,不論家庭財力是否雄厚,加元兌新台幣匯率從十年前的1:20升值到現階段的1:30,都讓人大嘆吃不消,買匯時不免感到手軟。
在此同時,十多年前移民潮時移居加拿大的台灣移民,若是當時有購屋置產,現在的房價至少上漲了50%,再加上加元升值,換算成新台幣後的資產暴增,也成為許多家庭有意回流的誘因。
而且,移民潮那段時期前來的台灣移民,他們的子女多已大學畢業或正就讀大學。對父母來說,階段性任務已經完成,該是為自己的後半輩子人生打算的時候了。有些子女大學畢業後在本地未找到理想的工作,也就乾脆與父母一同回流,到台灣或中國大陸再去試試機會。
所以,現在溫哥華一些以台灣移民為主要對象的餐廳店家都感嘆生意難做,社團活動往年的盛況也不復見。有人估測台灣移民大概已經回流了七、八成左右,所流失的不只是生意人氣,還有那一份同屬鄉親的親切感。
2007年6月12日 星期二
「天堂之路」入圍加拿大七大奇景候選名單
上次才提到列治文市五號路成為各種宗教寺廟聚集地,各路神明進駐蔚為奇觀,最近這條路不僅被賦予一個極為貼切的封號:「天堂之路」(Highway to Heaven),更獲提名入圍加拿大國家廣播公司(CBC)舉辦的加拿大7大奇景選拔賽。
「天堂之路」能夠從2萬5千個景觀中脫穎而出,成為加拿大7大奇景52個候選名單之一,主要是因為在列治文5號路上短短5公里內,可以看到代表各種不同文化的宗教團體,包括基督教、猶太教、回教及錫克寺廟、佛教寺廟等,還有多所宗教學校,充分展現加拿大的多元文化。
「天堂之路」最受推崇之處是不同宗教信仰人士在此都能相處和諧,尤其是當地的猶太教學校與回教學校還能互訪,進行籃球友誼賽,令人嘖嘖稱奇。在世界上的其他地方,這兩種宗教的信仰者一直是處於劍拔弩張的狀態,在這兒卻能彼此尊重,一團和氣。
加拿大國家廣播公司(CBC)舉辦的加拿大7大奇景選拔賽,由裁判小組挑出52個景觀﹐再讓民眾投票﹐他們透過電話或網際網路選出自己喜愛的景物。在決選的52個項目中,卑詩省獲得5項提名,包括Cathedral Grove、Queen Island的Haida Gwaii、Wreck Beach、列治文5號路,及卑詩省與亞伯達省共享的洛磯山脈(The Rockies)。「天堂之路」是入選的52個項目中,少數的人文景觀奇景。
「天堂之路」能夠從2萬5千個景觀中脫穎而出,成為加拿大7大奇景52個候選名單之一,主要是因為在列治文5號路上短短5公里內,可以看到代表各種不同文化的宗教團體,包括基督教、猶太教、回教及錫克寺廟、佛教寺廟等,還有多所宗教學校,充分展現加拿大的多元文化。
「天堂之路」最受推崇之處是不同宗教信仰人士在此都能相處和諧,尤其是當地的猶太教學校與回教學校還能互訪,進行籃球友誼賽,令人嘖嘖稱奇。在世界上的其他地方,這兩種宗教的信仰者一直是處於劍拔弩張的狀態,在這兒卻能彼此尊重,一團和氣。
加拿大國家廣播公司(CBC)舉辦的加拿大7大奇景選拔賽,由裁判小組挑出52個景觀﹐再讓民眾投票﹐他們透過電話或網際網路選出自己喜愛的景物。在決選的52個項目中,卑詩省獲得5項提名,包括Cathedral Grove、Queen Island的Haida Gwaii、Wreck Beach、列治文5號路,及卑詩省與亞伯達省共享的洛磯山脈(The Rockies)。「天堂之路」是入選的52個項目中,少數的人文景觀奇景。
2007年5月4日 星期五
遊學、留學加拿大要擦亮眼
暑假又快到了,可能很多人在準備遊學或留學計畫。若是有意到加拿大,現在真的是時機欠佳,因為加元又開始走強,對美元匯率再度站穩90美分,而且未來可能繼續升值,匯率風險愈來愈高。
在此同時,選擇學校更要小心謹慎,千萬不要輕信代辦業者的推薦。今年以來,溫哥華地區已經爆發多起私立學校的違規招生事件,部分學校已被勒令停業,還有一些學校被省教育廳列入觀察名單,隨時有可能被吊銷執照。若是不察,很可能會血本無歸。
最近,溫哥華的私立院校狀況連連,而且很不巧,主其事者多是華人。最轟動的就是英皇集團旗下的英橋大學(Lansbridge University)以不實的廣告在全球招生,並授予虛假的學位,而被省教育廳下令於5月1日關校,受害者包括來自中、港、台、甚至印度的國際學生。
此外,由派特森學院代理的美國上愛荷華大學(Upper Iowa University),也面臨相同的關校命運。本週,卑詩最高法院進一步判決一家名為溫哥華全球大學(Vancouver University Worldwide)的機構擅自頒發學位屬違法行為,並下令立即停止。
在另一方面,一些以招收國際學生為主的私立中學也爆發醜聞。包括英皇中學(Kingston High School)、新柱中學(Century High School)、派特森中學(Pattison High School)、聖約翰國際中學(St. John’s International School)和皇家加拿大學院(Royal Canadian College)等五所溫哥華私立學校,都涉嫌以不實的高分成績掩護學生低劣的英文程度,幫助他們順利自高中畢業並申請大學,現正遭受省教育廳調查。這五所學校若不能立即更正,6月份即可能面臨吊銷執照的處分。
另外,位於溫哥華島的St. Margaret’s和Queen Margaret’s這兩所私立中學,則被列入觀察名單。
很多人都懷抱到加拿大遊學或留學的憧憬,很多家長也因嚮往國外的教育環境,而有意把子女送至加拿大求學。但是加拿大的教育環境真的很理想嗎?這恐怕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而且有很多狀況是在親身經歷之前無法想像的,在付諸行動之前一定要擦亮眼啊!
在此同時,選擇學校更要小心謹慎,千萬不要輕信代辦業者的推薦。今年以來,溫哥華地區已經爆發多起私立學校的違規招生事件,部分學校已被勒令停業,還有一些學校被省教育廳列入觀察名單,隨時有可能被吊銷執照。若是不察,很可能會血本無歸。
最近,溫哥華的私立院校狀況連連,而且很不巧,主其事者多是華人。最轟動的就是英皇集團旗下的英橋大學(Lansbridge University)以不實的廣告在全球招生,並授予虛假的學位,而被省教育廳下令於5月1日關校,受害者包括來自中、港、台、甚至印度的國際學生。
此外,由派特森學院代理的美國上愛荷華大學(Upper Iowa University),也面臨相同的關校命運。本週,卑詩最高法院進一步判決一家名為溫哥華全球大學(Vancouver University Worldwide)的機構擅自頒發學位屬違法行為,並下令立即停止。
在另一方面,一些以招收國際學生為主的私立中學也爆發醜聞。包括英皇中學(Kingston High School)、新柱中學(Century High School)、派特森中學(Pattison High School)、聖約翰國際中學(St. John’s International School)和皇家加拿大學院(Royal Canadian College)等五所溫哥華私立學校,都涉嫌以不實的高分成績掩護學生低劣的英文程度,幫助他們順利自高中畢業並申請大學,現正遭受省教育廳調查。這五所學校若不能立即更正,6月份即可能面臨吊銷執照的處分。
另外,位於溫哥華島的St. Margaret’s和Queen Margaret’s這兩所私立中學,則被列入觀察名單。
很多人都懷抱到加拿大遊學或留學的憧憬,很多家長也因嚮往國外的教育環境,而有意把子女送至加拿大求學。但是加拿大的教育環境真的很理想嗎?這恐怕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而且有很多狀況是在親身經歷之前無法想像的,在付諸行動之前一定要擦亮眼啊!
2007年4月26日 星期四
「夢幻花園」,幻夢一場
居住在大溫地區的台灣移民,大概都聽說過「夢幻花園(Fantasy Garden)」的故事。這是1990年代初期台灣人在溫哥華地區的著名投資案之一,投資者是台灣知名的環亞集團。不過,它的轟動之處還不僅於此,更引人注目的是這項投資案導致當時的BC省長黯然下台,並從此自政壇消聲匿跡。
事隔十多年之後,「夢幻花園」又再度成為加拿大媒體的焦點。趁著溫哥華房地產市場大漲,「夢幻花園」於2007年初悄悄在市場上推出求售,既未掛牌,也未標出售價,靜待有興趣的買主出手。
儘管刻意低調,這一片佔地8.5英畝、2007年政府公告價值高達2020萬加元的龐大產業,還是引起了加國媒體的注意,塵封近二十年的往事,又再次被提起。
「夢幻花園」座落於列治文市的No. 5 Road與Steveston Highway交叉處,二十多年前那兒全是農地,如今隨著列治文的高度發展而成為交通要道。BC前省長范德莊(Bill Vander Zalm)於1984年以170萬加元買下這筆土地,開始打造他們夫婦倆的夢幻家園。歐洲城堡式的建築,搭配巨大的風車,曾經是列治文市的地標之一。
范德莊夫婦深愛園藝,當時在園中種植了各式花草,並以聖經故事中耶穌的一生設計成主題花園。園中建築所使用的10噸石塊還是遠從以色列進口,而且不遠千里從以色列東北部的加利利湖和約旦河運送來10個大貨櫃的湖水。
范德莊夫婦原本只想興建一個可供大家遊覽的主題花園,但卻發現花園的經營是有季節性的,不足以維持開支,因而決定興建以歐洲農莊為主題的遊樂設施。於是,「夢幻花園」開始成型,園內設立了商店與餐廳,年輕的女性工作人員都穿上傳統的歐洲服飾,還有為兒童而設的農莊區,並可搭乘迷你小火車繞遊園區。花園內還有一個小教堂,曾經是許多戀人結婚時的最愛,在「夢幻花園」舉行一場夢幻婚禮曾是許多年輕人的夢想。
然而,到了1980年代末期,受到范德莊省長職位的牽連,「夢幻花園」成為各方異議人士的抗議目標。由於目標顯著,不滿范德莊施政的各個反對團體都跑到「夢幻花園」外示威抗議,導致園區的生意一落千丈,區內的商家抱怨連連,迫使范德莊夫婦不得不考慮忍痛出售。
某一天,一位華裔女性地產經紀找上范德莊,主動表示要幫他出售「夢幻花園」,但卻遭到范德莊太太拒絕。這位地產經紀不死心,在園內各個禮品店搜集印有「夢幻花園」圖像的商品,自己開始促銷,終於促成與台灣環亞集團的交易,1991年以1600萬加元成交。
沒想到,這筆交易卻成為范德莊另一場惡夢的開始。他被指控公私不分,涉及利益衝突。在各方壓力之下,范德莊於1991年辭去省長一職。1992年BC最高法院判決,儘管這筆交易有利益衝突之嫌,范德莊的行為並未構成犯罪。但是,范德莊已從此遠離政壇,銷聲匿跡。
而環亞集團在買下「夢幻花園」之後,卻根本無心經營,任憑花草荒蕪,野草叢生。建築物的外牆也早已斑剝脫落,園內的商店相繼關閉,完全是一副落魄景象,當年的榮景早已幻滅。當地的加拿大人對此不勝唏噓,台灣移民談到「夢幻花園」則頗為汗顏,畢竟這是台灣人在當地極富盛名的投資案之一,但是留給加拿大人的印象卻是負面的。
2007年4月21日 星期六
2007年4月6日 星期五
UBC受制於專業組織?
在加拿大就讀專上教育,可能需要很強的風險意識。不但有許多私立院校以誇大不實的廣告欺騙學生,公立院校也常有課程因招生狀況不佳而停辦,現在竟然連名校UBC也會出狀況。
據Vancouver Sun報導,加拿大物理復健課程認證協會(ACCPAP)指UBC的課程未符合該組織的要求,威脅取消對該系所的認可,而使UBC此一課程面臨關閉危機。
UBC一向是加拿大排名前三名的名校,在國際間也擁有崇高的學術地位,如今竟被一個專業組織評定為課程不符要求,實在令人匪夷所思,加拿大專業組織所擁有的權力令人咋舌。
ACCPAP是一個全國性的認證組織,加拿大全國各大專院校的物理復健課程都必須得到該組織的認可,學生畢業後才能參與該組織所舉辦的資格考試,取得物理復健師的專業執照,然後才可執業。因此,如果ACCPAP果真取消對UBC課程的認可,該校畢業生將無法參加證照考試,也就不能取得專業執照,對學生權益影響甚鉅。
更不幸的是全BC省只有UBC提供此項課程,一旦被迫關閉,有意成為物理復健師的人只得到他省求學,學生的成本將大幅增加,可能使很多人因而卻步,也將使BC省欠缺物理復健師的情況更加嚴重。
由於UBC的物理復健課程在BC省是獨一無二,每年招生名額有限,所以一向是競爭激烈的科系,很多人都是申請多次之後才獲准入學。而過去本是大學部畢業即可參加專業執照考試,前兩年則改為必須取得碩士學位才能參加考試。
目前UBC有80名學生正在攻讀物理復健的碩士學位,他們求學所花的時間可能數倍於他人,如今卻無法確定能否順利拿到學位,也不知日後能否從事此一行業,真是情何以堪!
據Vancouver Sun報導,加拿大物理復健課程認證協會(ACCPAP)指UBC的課程未符合該組織的要求,威脅取消對該系所的認可,而使UBC此一課程面臨關閉危機。
UBC一向是加拿大排名前三名的名校,在國際間也擁有崇高的學術地位,如今竟被一個專業組織評定為課程不符要求,實在令人匪夷所思,加拿大專業組織所擁有的權力令人咋舌。
ACCPAP是一個全國性的認證組織,加拿大全國各大專院校的物理復健課程都必須得到該組織的認可,學生畢業後才能參與該組織所舉辦的資格考試,取得物理復健師的專業執照,然後才可執業。因此,如果ACCPAP果真取消對UBC課程的認可,該校畢業生將無法參加證照考試,也就不能取得專業執照,對學生權益影響甚鉅。
更不幸的是全BC省只有UBC提供此項課程,一旦被迫關閉,有意成為物理復健師的人只得到他省求學,學生的成本將大幅增加,可能使很多人因而卻步,也將使BC省欠缺物理復健師的情況更加嚴重。
由於UBC的物理復健課程在BC省是獨一無二,每年招生名額有限,所以一向是競爭激烈的科系,很多人都是申請多次之後才獲准入學。而過去本是大學部畢業即可參加專業執照考試,前兩年則改為必須取得碩士學位才能參加考試。
目前UBC有80名學生正在攻讀物理復健的碩士學位,他們求學所花的時間可能數倍於他人,如今卻無法確定能否順利拿到學位,也不知日後能否從事此一行業,真是情何以堪!
2007年3月23日 星期五
沒用的中文媒體
Vancouver Sun揭發華人設立的私立中學成績不實的疑慮,溫哥華的中文媒體竟然無一敢據實報導,想必是屈服於廣告收入的壓力之下。因為這些學校每年都砸下巨資大打廣告,是中文媒體極為重要的廣告客戶,對於如此有損校譽、又影響招生的事件,自然不便報導,免得趕走了金雞母。
不過,Vancouver Sun又繼續追擊,現在發現有五所私立中學的12年級英文成績啟人疑竇。除了上次揭露的新柱中學 (Century High School) 和英皇中學 (Kingston High School) 之外,還有派特森中學 (Pattison High School)、聖約翰國際中學 (St. John’s International High School) 及Royal Canadian College。調查發現,去年這些中學12年級學生在校英文成績全數過關,但是絕大部分的省考成績都不及格。
由於12年級英文是高中畢業所需的唯一省考科目,省考成績佔40%,在校成績佔60%,二者合計及格才能取得高中畢業證書,因此令人懷疑這些私立中學故意拉高學生的在校英文成績,以確保他們在省考失利時也能順利畢業,並如願申請大學。
BC省教育廳長龐雪麗 (Shirley Bond) 對此非常訝異,立即下令調查包括上述五所學校在內的13所私立中學,以確保私立與公立中學的評分標準相同,並將深入了解新柱中學招收公立中學在學學生的情事。
據Vancouver Sun報導,新柱中學共有約250名10至12年級的學生,其中約有20至30名是公立中學的在學學生,他們在新柱中學僅選修英文一科。
龐雪麗表示,省府的新規定准許學生至不同的學校選修科目,若是同一科目重複選修,成績單上將會顯示較高的成績。此舉的用意本是協助邊遠地區學生能夠不必侷限於一校,而擁有較多選擇,包括線上的遠距學習,並非鼓勵學生藉機以金錢換取更佳成績。
如今的發展不僅有違省府此一政策的美意,反而破壞了教育制度的公平性。這是一個值得大家關注的事件,溫哥華的中文媒體竟然選擇噤聲,罔顧新聞責任,真是令人非常遺憾。
不過,Vancouver Sun又繼續追擊,現在發現有五所私立中學的12年級英文成績啟人疑竇。除了上次揭露的新柱中學 (Century High School) 和英皇中學 (Kingston High School) 之外,還有派特森中學 (Pattison High School)、聖約翰國際中學 (St. John’s International High School) 及Royal Canadian College。調查發現,去年這些中學12年級學生在校英文成績全數過關,但是絕大部分的省考成績都不及格。
由於12年級英文是高中畢業所需的唯一省考科目,省考成績佔40%,在校成績佔60%,二者合計及格才能取得高中畢業證書,因此令人懷疑這些私立中學故意拉高學生的在校英文成績,以確保他們在省考失利時也能順利畢業,並如願申請大學。
BC省教育廳長龐雪麗 (Shirley Bond) 對此非常訝異,立即下令調查包括上述五所學校在內的13所私立中學,以確保私立與公立中學的評分標準相同,並將深入了解新柱中學招收公立中學在學學生的情事。
據Vancouver Sun報導,新柱中學共有約250名10至12年級的學生,其中約有20至30名是公立中學的在學學生,他們在新柱中學僅選修英文一科。
龐雪麗表示,省府的新規定准許學生至不同的學校選修科目,若是同一科目重複選修,成績單上將會顯示較高的成績。此舉的用意本是協助邊遠地區學生能夠不必侷限於一校,而擁有較多選擇,包括線上的遠距學習,並非鼓勵學生藉機以金錢換取更佳成績。
如今的發展不僅有違省府此一政策的美意,反而破壞了教育制度的公平性。這是一個值得大家關注的事件,溫哥華的中文媒體竟然選擇噤聲,罔顧新聞責任,真是令人非常遺憾。
2007年3月21日 星期三
華裔學生拿 “A” 的新門路
此刻正是加拿大高中畢業生申請大學入學許可的關鍵時刻,主要大學大多是根據三、四月份的在校期中成績來給予早期入學許可。
然而,溫哥華報紙Vancouver Sun今天卻驚爆內幕。溫哥華部分公立高中的英文老師最近正在為學生的期中成績評分,但是在省教育廳的學生檔案中意外發現,許多成績不及格的學生竟然出現來自另一所學校的成績,而且全部變成 “A”。
經過深入追查發現,溫哥華有些以招收國際學生為主的私立中學,就以容易取得高分來吸引這些英文被當掉的學生,用 “A” 替換掉原本極差的成績。當然,這些學生付出的學費絕對不便宜,但卻因此而有可能擠入一流大學,甚至連測試英文程度的LPI考試也能因此避免。
很不幸,遭到點名的兩所私立中學都是由華人設立,分別是新柱中學 (Century High School) 和英皇中學 (Kingston High School)。這兩個學校所收的學生幾乎全是華人,後者與最近因頒發不實學位而遭勒令停業的英皇學院 (Kingston College) 和英橋大學 (Lansbridge University) 隸屬同一集團。
根據省教育廳的資料顯示,去年新柱中學12年級學生的英文全部過關,而且半數以上學生的成績達到 “A” 或 “B”。詭異的是這批學生參加省試竟有69%被當掉,只有1%的學生拿到 “B”,而這是他們的最高成績。
公立高中英文老師因此質疑,這些私立中學的校內成績不實,故意給予高分以拉抬省考成績,並讓學生們以無法反映真正程度的高分申請到大學,對一般公立高中的學生極不公平。
而現在更離譜,這些私立中學還利用政府法令的漏洞另闢賺錢管道,讓公立學校的12年級學生可以選修課程,以「修飾」在校內不佳的成績,完全無視教育的公平性。
據Vancouver Sun報導,新柱中學拒絕接受採訪,但卻以電子郵件宣稱他們的一切作為都合乎法規,校內的老師也領有教師職照,評分標準與其他公立學校老師並無不同。至於學生的省考成績與校內成績差異懸殊,該校辯稱諸多因素會影響省考表現,其他招收國際學生的私立中學也有類似情況。
這則新聞必然會加深主流社會對華人的負面印象。過去主流社會已對華人帶來補習風氣深表不滿,認為華人多藉補習提高成績,導致大學入學標準年年提高,而讓白人學生立於不公平的競爭點上。而現在,更是公然以不真實的成績取代真正的成績,讓人不得不驚嘆:華人是不是太聰明了?
然而,溫哥華報紙Vancouver Sun今天卻驚爆內幕。溫哥華部分公立高中的英文老師最近正在為學生的期中成績評分,但是在省教育廳的學生檔案中意外發現,許多成績不及格的學生竟然出現來自另一所學校的成績,而且全部變成 “A”。
經過深入追查發現,溫哥華有些以招收國際學生為主的私立中學,就以容易取得高分來吸引這些英文被當掉的學生,用 “A” 替換掉原本極差的成績。當然,這些學生付出的學費絕對不便宜,但卻因此而有可能擠入一流大學,甚至連測試英文程度的LPI考試也能因此避免。
很不幸,遭到點名的兩所私立中學都是由華人設立,分別是新柱中學 (Century High School) 和英皇中學 (Kingston High School)。這兩個學校所收的學生幾乎全是華人,後者與最近因頒發不實學位而遭勒令停業的英皇學院 (Kingston College) 和英橋大學 (Lansbridge University) 隸屬同一集團。
根據省教育廳的資料顯示,去年新柱中學12年級學生的英文全部過關,而且半數以上學生的成績達到 “A” 或 “B”。詭異的是這批學生參加省試竟有69%被當掉,只有1%的學生拿到 “B”,而這是他們的最高成績。
公立高中英文老師因此質疑,這些私立中學的校內成績不實,故意給予高分以拉抬省考成績,並讓學生們以無法反映真正程度的高分申請到大學,對一般公立高中的學生極不公平。
而現在更離譜,這些私立中學還利用政府法令的漏洞另闢賺錢管道,讓公立學校的12年級學生可以選修課程,以「修飾」在校內不佳的成績,完全無視教育的公平性。
據Vancouver Sun報導,新柱中學拒絕接受採訪,但卻以電子郵件宣稱他們的一切作為都合乎法規,校內的老師也領有教師職照,評分標準與其他公立學校老師並無不同。至於學生的省考成績與校內成績差異懸殊,該校辯稱諸多因素會影響省考表現,其他招收國際學生的私立中學也有類似情況。
這則新聞必然會加深主流社會對華人的負面印象。過去主流社會已對華人帶來補習風氣深表不滿,認為華人多藉補習提高成績,導致大學入學標準年年提高,而讓白人學生立於不公平的競爭點上。而現在,更是公然以不真實的成績取代真正的成績,讓人不得不驚嘆:華人是不是太聰明了?
2007年3月19日 星期一
加國政治人物也有英語家教
新移民對於英語補習不陌生,但是大家可能想不到,當今加拿大聯邦自由黨領袖狄安(Stephane Dion)也有英語家教。
原來,補習英語或法語在國會議員間一點也不奇怪。由於英、法語都是加國的官方語言,政治人物必須具備雙語能力。為了協助國會議員提升英語、法語的演說技能,加國國會提供免費一對一英、法語家教;華裔國會議員陳卓愉、前總理暨自由黨黨領克里純都曾經是英語家教班學生。
陳卓愉說,1993年他當選國會議員,許多選民都為了能夠擁有一位華裔國會議員而感到高興。不過,當時他也曾經收到選民來信,直言難得有一位華裔議員,但英語發音不甚理想,希望陳卓愉能夠改善英語發音。
當時,陳卓愉利用國會提供的英語發音家教,每周上課3小時,以糾正英語腔調。陳卓愉的助手也會在陳卓愉演講時,記下他發音錯誤的單字,在下次上課時,交給家教老師,讓家教老師重點矯正。
在這樣的魔鬼訓練下,陳卓愉的英語發音果然進步神速。對於某些發音不正確的字彙,陳卓愉則盡量捨棄不用。
陳卓愉說:「剛開始時,我對自己需要英語家教而感到很不好意思,但後來發現,我的英語家教老師也教過克里純;如果克里純都需要英語家教,那我就沒有什麼不好意思的了。」
新任自由黨黨魁狄安,也因為英語帶有濃重法語口音,而被認為可能有礙與英語選民溝通。陳卓愉透露,狄安目前也聘請了家教老師,積極矯正英語口音,以迎接可能到來的聯邦大選。
至於國會的英語家教,在狄安身上將發揮何種功效?未來幾個月,民眾可以慢慢「洗耳恭聽」。
原來,補習英語或法語在國會議員間一點也不奇怪。由於英、法語都是加國的官方語言,政治人物必須具備雙語能力。為了協助國會議員提升英語、法語的演說技能,加國國會提供免費一對一英、法語家教;華裔國會議員陳卓愉、前總理暨自由黨黨領克里純都曾經是英語家教班學生。
陳卓愉說,1993年他當選國會議員,許多選民都為了能夠擁有一位華裔國會議員而感到高興。不過,當時他也曾經收到選民來信,直言難得有一位華裔議員,但英語發音不甚理想,希望陳卓愉能夠改善英語發音。
當時,陳卓愉利用國會提供的英語發音家教,每周上課3小時,以糾正英語腔調。陳卓愉的助手也會在陳卓愉演講時,記下他發音錯誤的單字,在下次上課時,交給家教老師,讓家教老師重點矯正。
在這樣的魔鬼訓練下,陳卓愉的英語發音果然進步神速。對於某些發音不正確的字彙,陳卓愉則盡量捨棄不用。
陳卓愉說:「剛開始時,我對自己需要英語家教而感到很不好意思,但後來發現,我的英語家教老師也教過克里純;如果克里純都需要英語家教,那我就沒有什麼不好意思的了。」
新任自由黨黨魁狄安,也因為英語帶有濃重法語口音,而被認為可能有礙與英語選民溝通。陳卓愉透露,狄安目前也聘請了家教老師,積極矯正英語口音,以迎接可能到來的聯邦大選。
至於國會的英語家教,在狄安身上將發揮何種功效?未來幾個月,民眾可以慢慢「洗耳恭聽」。
2007年3月8日 星期四
周杰倫的粉絲
加拿大人一直強調多元文化,對於移民來說,重點多是放在如何融入主流文化,主流人士融入其他族裔文化的情形並不多見,尤其是其他族裔的流行文化。
但是在青少年的生活圈中卻是另一番景象。溫哥華的亞裔、尤其是華裔學生眾多,竟然帶動了白人小孩對亞洲流行文化的濃厚興趣。
大兒子正在讀高中,他從小在加拿大長大,對亞洲流行文化一無所悉。但是他的同學Braedon是義大利裔,從未去過亞洲,從小時候觀看日本卡通節目開始,到稍後閱讀日本漫畫、迷上日本遊戲,並去學習日本武術,對亞洲文化極為著迷。
Braedon的長相俊俏,一頭金髮,是標準白人模樣,但是卻超想變成亞洲人。他刻意把頭髮染成褐色再挑染,理由是「這樣看起來比較Asian」,和亞裔朋友在一起才像自己人。
凡是亞裔青少年喜愛的事物,Braedon都興趣濃厚,甚至學得比亞裔小孩還專精。例如在亞洲極為風行的跳舞機,Braedon就是個中高手。他常到亞裔青少年喜歡聚集的遊樂場,挑戰跳舞機上的最高難度動作,技驚四座,往往吸引眾人圍觀,成為個人秀。
而現在拜mp3之賜,從網路上下載音樂極為方便,這些青少年的音樂口味也更為多元。除了流行的英美流行歌曲之外,他們也樂於嘗試中文、日文歌曲。
或許是受到其他華裔學生的引介,Braedon現在對王力宏、周杰倫、Hot Dog等台灣當紅歌手都極為熟悉,其中對周杰倫的音樂尤其讚不絕口。而且為了理解周杰倫的歌,他竟然興起學中文的念頭,在網路上四處搜尋學中文的軟體,還到處找華裔學生練習中文。
周杰倫是產自台灣本土的歌手,並未受過西方教育的洗禮,他成為華語流行歌曲的天王並不令人意外,但是能夠吸引完全不懂中文的青少年(本地很多華裔青少年也不懂中文)成為超級粉絲,可見他的音樂魅力無國界。周杰倫大概也想不到吧,他對於促進文化交流大有貢獻呢!
但是在青少年的生活圈中卻是另一番景象。溫哥華的亞裔、尤其是華裔學生眾多,竟然帶動了白人小孩對亞洲流行文化的濃厚興趣。
大兒子正在讀高中,他從小在加拿大長大,對亞洲流行文化一無所悉。但是他的同學Braedon是義大利裔,從未去過亞洲,從小時候觀看日本卡通節目開始,到稍後閱讀日本漫畫、迷上日本遊戲,並去學習日本武術,對亞洲文化極為著迷。
Braedon的長相俊俏,一頭金髮,是標準白人模樣,但是卻超想變成亞洲人。他刻意把頭髮染成褐色再挑染,理由是「這樣看起來比較Asian」,和亞裔朋友在一起才像自己人。
凡是亞裔青少年喜愛的事物,Braedon都興趣濃厚,甚至學得比亞裔小孩還專精。例如在亞洲極為風行的跳舞機,Braedon就是個中高手。他常到亞裔青少年喜歡聚集的遊樂場,挑戰跳舞機上的最高難度動作,技驚四座,往往吸引眾人圍觀,成為個人秀。
而現在拜mp3之賜,從網路上下載音樂極為方便,這些青少年的音樂口味也更為多元。除了流行的英美流行歌曲之外,他們也樂於嘗試中文、日文歌曲。
或許是受到其他華裔學生的引介,Braedon現在對王力宏、周杰倫、Hot Dog等台灣當紅歌手都極為熟悉,其中對周杰倫的音樂尤其讚不絕口。而且為了理解周杰倫的歌,他竟然興起學中文的念頭,在網路上四處搜尋學中文的軟體,還到處找華裔學生練習中文。
周杰倫是產自台灣本土的歌手,並未受過西方教育的洗禮,他成為華語流行歌曲的天王並不令人意外,但是能夠吸引完全不懂中文的青少年(本地很多華裔青少年也不懂中文)成為超級粉絲,可見他的音樂魅力無國界。周杰倫大概也想不到吧,他對於促進文化交流大有貢獻呢!
2007年2月21日 星期三
Co-op是萬靈丹嗎?
Co-op似乎突然成了現在溫哥華的流行用語。
好友老周夫婦自從寶貝兒子有了Co-op工作之後,就把Co-op掛在嘴邊,不停地提醒大家,若想大學畢業後順利找到工作,一定要Co-op就對了。
巧的是最近本地的中文報紙上也在炒作Co-op話題,一方面因為春季是各專上學院學生開始申請Co-op的時刻,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華人移民現在才注意到Co-op對日後求職的重要性。
但是,Co-op真的是求職萬靈丹嗎?恐怕也未必。
首先,各專上學院雖然都有Co-op計畫,並且極力強調Co-op的好處,可是它們並不保證能安排到Co-op工作。除了成績特別優異的學生能獲得學校推薦之外,大部分學生都是根據校方張貼的Co-op雇主名單寄送履歷表,過程與一般求職並無不同,同樣也要面對來自各校高手的競爭。因此,在校成績與過去的經歷仍是雇主考慮的主要因素。
其次,所就讀的科系對Co-op機會影響甚鉅,這也反映出日後求職的困難度。就像就業市場一樣,熱門科系的Co-op機會較多。一般來說,電腦科技類科系的學生比較有利,文學院的學生則相對選擇機會較少,往往要寄出十幾份履歷表才能找到一個工作。
而且,參與Co-op計畫的學生必須要完成Co-op的學分才能畢業,若是找不到Co-op的工作,反而會阻礙畢業。所以有些學生在本地實在找不到工作之後,乾脆回到台灣或中國大陸的原居地,透過關係來安排Co-op工作。
這種Co-op方式雖然可以得到學校的認可,順利取得畢業學分,但是對於日後在溫哥華就業卻無太大幫助。原因是加拿大企業重視本地或北美經驗,如果畢業後求職時仍然提不出在本地的經歷,求職過程恐怕還是會相當坎坷。
Co-op工作機會的多寡是與經濟景氣息息相關的。經濟不景氣時,就業市場不振,Co-op機會自然也隨之減少。這兩年BC省經濟欣欣向榮,各行各業都人力短缺,在招不到有經驗員工的情況下,雇主也就願意雇用志在磨練經驗的Co-op學生,使得當前的機會比以往要多得多。
很多人也期望Co-op時的表現良好,能夠獲得雇主青睞,而成為正式職員。但是別忘了,Co-op時的學業尚未完成,可能還要回學校一兩年才能畢業。除非是能先從兼職工作做起,同時兼顧學業,否則就必須在全職工作與學業間選擇其一,因為雇主並不會保留工作機會。若是選擇先完成學業,畢業後仍須展開相同的求職過程。
有趣的是,現在企業界也發現了雇用Co-op學生的好處─薪資低於正式職員,可以降低成本。嚐到了甜頭之後,有些企業開始大量招募Co-op學生,根本無意再聘用正式職員。此種趨勢會不會影響學生畢業後的求職機會,就有待觀察了。
好友老周夫婦自從寶貝兒子有了Co-op工作之後,就把Co-op掛在嘴邊,不停地提醒大家,若想大學畢業後順利找到工作,一定要Co-op就對了。
巧的是最近本地的中文報紙上也在炒作Co-op話題,一方面因為春季是各專上學院學生開始申請Co-op的時刻,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華人移民現在才注意到Co-op對日後求職的重要性。
但是,Co-op真的是求職萬靈丹嗎?恐怕也未必。
首先,各專上學院雖然都有Co-op計畫,並且極力強調Co-op的好處,可是它們並不保證能安排到Co-op工作。除了成績特別優異的學生能獲得學校推薦之外,大部分學生都是根據校方張貼的Co-op雇主名單寄送履歷表,過程與一般求職並無不同,同樣也要面對來自各校高手的競爭。因此,在校成績與過去的經歷仍是雇主考慮的主要因素。
其次,所就讀的科系對Co-op機會影響甚鉅,這也反映出日後求職的困難度。就像就業市場一樣,熱門科系的Co-op機會較多。一般來說,電腦科技類科系的學生比較有利,文學院的學生則相對選擇機會較少,往往要寄出十幾份履歷表才能找到一個工作。
而且,參與Co-op計畫的學生必須要完成Co-op的學分才能畢業,若是找不到Co-op的工作,反而會阻礙畢業。所以有些學生在本地實在找不到工作之後,乾脆回到台灣或中國大陸的原居地,透過關係來安排Co-op工作。
這種Co-op方式雖然可以得到學校的認可,順利取得畢業學分,但是對於日後在溫哥華就業卻無太大幫助。原因是加拿大企業重視本地或北美經驗,如果畢業後求職時仍然提不出在本地的經歷,求職過程恐怕還是會相當坎坷。
Co-op工作機會的多寡是與經濟景氣息息相關的。經濟不景氣時,就業市場不振,Co-op機會自然也隨之減少。這兩年BC省經濟欣欣向榮,各行各業都人力短缺,在招不到有經驗員工的情況下,雇主也就願意雇用志在磨練經驗的Co-op學生,使得當前的機會比以往要多得多。
很多人也期望Co-op時的表現良好,能夠獲得雇主青睞,而成為正式職員。但是別忘了,Co-op時的學業尚未完成,可能還要回學校一兩年才能畢業。除非是能先從兼職工作做起,同時兼顧學業,否則就必須在全職工作與學業間選擇其一,因為雇主並不會保留工作機會。若是選擇先完成學業,畢業後仍須展開相同的求職過程。
有趣的是,現在企業界也發現了雇用Co-op學生的好處─薪資低於正式職員,可以降低成本。嚐到了甜頭之後,有些企業開始大量招募Co-op學生,根本無意再聘用正式職員。此種趨勢會不會影響學生畢業後的求職機會,就有待觀察了。
2007年2月9日 星期五
Co-op!一定要Co-op!
最近有兩家朋友的孩子先後找到Co-op的工作,父母欣喜若狂,四處向親朋好友宣佈喜訊,就像正式就業般興奮不已。
Co-op是什麼?為何有如此魔力?
所謂Co-op,就是建教合作的意思,就讀專上學院的學生在完成第一年或第二年的學業後,就可以參加學校的Co-op計畫,至企業界帶薪實習。這是學生步出校門前先取得工作經驗的有效途徑,而且很多學生由於在Co-op機構的表現良好,畢業後即順利回到原機構工作,成為正式職員。
這項計畫在加拿大的專上學院推行已久,過去並未引起華人移民的注意。如今傳出愈來愈多移民子女大學畢業即失業的例子後,大家才猛然驚覺這是一條可資利用的管道。
這兩家朋友的孩子求學就業過程都相當坎坷,現在終於跨出了第一步,興奮之情自是可以理解。
Eric是本地大學經濟系畢業的高材生,在校成績也不錯,但是畢業後四處投遞履歷表,卻是不斷碰壁。原因是他一路讀書到大學畢業,連打工經驗都沒有,經濟系又不具特殊專長,所以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
如此遊蕩兩年之後,他發現一定要有一技之長不可,於是重新申請college的電腦課程,並參加學校的Co-op計畫。讀了一年之後,他的成績優異,學校把他推薦至政府機構。一開始,這個機構看到這位Co-op學生年齡這麼大,居然沒有工作經驗,還不太想要,經過學校再三強力推薦才勉強接受。
另一位Justin的求學經歷就更曲折了。他高中畢業後到東岸讀大學,讀了兩年後實在撐不下去,想轉學回溫哥華。沒想到回到溫哥華後才發現,那兩年的成績太差,UBC和SFU不願承認那些學分。無奈之餘,只好申請college的電腦文憑課程。兩年畢業之後,全班都已就業,只有他仍無著落。當時科主任還很好心想留他在學校當助教,誰知他沒有就業意願而作罷。
當然,Justin的父母擺脫不了要有學士學位的傳統觀念,也是導致他遲遲無法就業的原因之一。剛巧遠在BC內陸的一所學院改制成大學,入學條件寬鬆,願意承認他以前的大部分學分,只要從大三讀起就好,Justin決定還是要完成大學學位。
讀完大三的暑假,Justin父母的友人所任職的銀行提供Co-op名額,在友人協助下,原本並未參加Co-op計畫的Justin總算佔到一個位子,在26歲有了第一份非正式的工作。
Justin的父母因此才知道,原來學校裏還有協助學生提早進入職場的計畫。現在只要碰到朋友家中有子女要升學,他們一定會問:「你知道什麼是Co-op嗎?我告訴你,一定要參加Co-op,Co-op就對了!」
Co-op是什麼?為何有如此魔力?
所謂Co-op,就是建教合作的意思,就讀專上學院的學生在完成第一年或第二年的學業後,就可以參加學校的Co-op計畫,至企業界帶薪實習。這是學生步出校門前先取得工作經驗的有效途徑,而且很多學生由於在Co-op機構的表現良好,畢業後即順利回到原機構工作,成為正式職員。
這項計畫在加拿大的專上學院推行已久,過去並未引起華人移民的注意。如今傳出愈來愈多移民子女大學畢業即失業的例子後,大家才猛然驚覺這是一條可資利用的管道。
這兩家朋友的孩子求學就業過程都相當坎坷,現在終於跨出了第一步,興奮之情自是可以理解。
Eric是本地大學經濟系畢業的高材生,在校成績也不錯,但是畢業後四處投遞履歷表,卻是不斷碰壁。原因是他一路讀書到大學畢業,連打工經驗都沒有,經濟系又不具特殊專長,所以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
如此遊蕩兩年之後,他發現一定要有一技之長不可,於是重新申請college的電腦課程,並參加學校的Co-op計畫。讀了一年之後,他的成績優異,學校把他推薦至政府機構。一開始,這個機構看到這位Co-op學生年齡這麼大,居然沒有工作經驗,還不太想要,經過學校再三強力推薦才勉強接受。
另一位Justin的求學經歷就更曲折了。他高中畢業後到東岸讀大學,讀了兩年後實在撐不下去,想轉學回溫哥華。沒想到回到溫哥華後才發現,那兩年的成績太差,UBC和SFU不願承認那些學分。無奈之餘,只好申請college的電腦文憑課程。兩年畢業之後,全班都已就業,只有他仍無著落。當時科主任還很好心想留他在學校當助教,誰知他沒有就業意願而作罷。
當然,Justin的父母擺脫不了要有學士學位的傳統觀念,也是導致他遲遲無法就業的原因之一。剛巧遠在BC內陸的一所學院改制成大學,入學條件寬鬆,願意承認他以前的大部分學分,只要從大三讀起就好,Justin決定還是要完成大學學位。
讀完大三的暑假,Justin父母的友人所任職的銀行提供Co-op名額,在友人協助下,原本並未參加Co-op計畫的Justin總算佔到一個位子,在26歲有了第一份非正式的工作。
Justin的父母因此才知道,原來學校裏還有協助學生提早進入職場的計畫。現在只要碰到朋友家中有子女要升學,他們一定會問:「你知道什麼是Co-op嗎?我告訴你,一定要參加Co-op,Co-op就對了!」
補習歪風吹進溫哥華
2006年底加拿大統計局發佈數據指出,加拿大全國就讀大學的學生人數,於2004-05年度首度突破百萬人大關。以加拿大全國約三千萬的人口總數來看,這算是相當高的比例。
統計局對此的說法是嬰兒潮世代的子女,也就是所謂的 “echo generation”,正值升學年齡,所以促使各大學的申請人數激增。然而,華人移民持續湧入,對於升學風氣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也是不爭的事實。
以本地土生土長的加拿大人來說,他們對於讀大學是抱著順其自然、不強求的態度。能夠讀大學固然很好,不讀大學也不是什麼嚴重的事。但是華人移民的想法就極為傳統,升大學是不容打折的目標,尤其這還牽涉到面子問題,有些家長甚至警告子女不得申請college,沒有university這個字就不算是真正的大學。
結果,原本是為了減輕升學壓力而移民,沒想到卻是壓力更大,因為整個大溫地區只有兩所大學是university。無意到其他城市就學,又一定堅持要進university的學生,就只得設法擠進UBC或SFU了。
有升學壓力,自然就助長了補習班的孳生。如今的溫哥華是補習班林立,托福、LPI、英數理化各科應有盡有,較台北的南陽街不遑多讓,甚至連「南陽街」的名稱都搬了過來,看起來相當諷刺。
學生瘋狂補習的後果是雖有拿高分的竅門,卻沒有紮實的基礎。儘管擠進大學的窄門,但苦難才真正開始。加拿大的大學課業壓力沉重,如果沒有雄厚的實力,讀起來將是苦不堪言,半途被淘汰出局者比比皆是。
最令加拿大人難以接受的,則是華人熱衷於藉補習來拉高成績,以致於各大學的錄取分數不斷提高,本地白人就處於相對不利的地位。就以UBC最高分的Science School來說,入學平均成績必須在90分以上才有機會,所以幾乎清一色都是華人,白人或其他族裔人士寥寥無幾,形成了一種不公平的競爭。
或許是受到華人補習文化的刺激,白人開辦的課業輔導機構也開始出現,並在媒體上大打廣告招攬學生。顯然在教育方面,華人移民不但沒有學習白人的思維,反而促使他們改變了若干觀念。
統計局對此的說法是嬰兒潮世代的子女,也就是所謂的 “echo generation”,正值升學年齡,所以促使各大學的申請人數激增。然而,華人移民持續湧入,對於升學風氣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也是不爭的事實。
以本地土生土長的加拿大人來說,他們對於讀大學是抱著順其自然、不強求的態度。能夠讀大學固然很好,不讀大學也不是什麼嚴重的事。但是華人移民的想法就極為傳統,升大學是不容打折的目標,尤其這還牽涉到面子問題,有些家長甚至警告子女不得申請college,沒有university這個字就不算是真正的大學。
結果,原本是為了減輕升學壓力而移民,沒想到卻是壓力更大,因為整個大溫地區只有兩所大學是university。無意到其他城市就學,又一定堅持要進university的學生,就只得設法擠進UBC或SFU了。
有升學壓力,自然就助長了補習班的孳生。如今的溫哥華是補習班林立,托福、LPI、英數理化各科應有盡有,較台北的南陽街不遑多讓,甚至連「南陽街」的名稱都搬了過來,看起來相當諷刺。
學生瘋狂補習的後果是雖有拿高分的竅門,卻沒有紮實的基礎。儘管擠進大學的窄門,但苦難才真正開始。加拿大的大學課業壓力沉重,如果沒有雄厚的實力,讀起來將是苦不堪言,半途被淘汰出局者比比皆是。
最令加拿大人難以接受的,則是華人熱衷於藉補習來拉高成績,以致於各大學的錄取分數不斷提高,本地白人就處於相對不利的地位。就以UBC最高分的Science School來說,入學平均成績必須在90分以上才有機會,所以幾乎清一色都是華人,白人或其他族裔人士寥寥無幾,形成了一種不公平的競爭。
或許是受到華人補習文化的刺激,白人開辦的課業輔導機構也開始出現,並在媒體上大打廣告招攬學生。顯然在教育方面,華人移民不但沒有學習白人的思維,反而促使他們改變了若干觀念。
溫哥華有多少尼特族?
不久前朋友傳來一篇文章,標題是「台灣到底有多少尼特族?」
乍看之下,一頭霧水,「尼特族」是什麼新名詞?仔細看下去才知道,尼特族指的是 “Not in Employment,Education or Training” 的一群人,也就是指受完教育之後,既不升學也不工作,也不參加職業培訓的年輕人。依此定義,溫哥華台灣移民圈中的尼特族恐怕也不在少數。
不同的是,台灣的尼特族多是自己欠缺就業意願,或是社會適應不良的年輕人;而溫哥華的尼特族卻是被本地就業市場拒絕的一群人,他們有良好的學歷、強烈的就業意願,但是不得其門而入。
說起來實在很無奈,許多家庭移民到加拿大的主要理由之一,都是為了子女的教育─嚮往國外的教育品質,希望小孩能有更佳的受教環境,期盼未來小孩能有高人一等的競爭力…。但是偏偏事與願違, 成為許多移民家庭最遺憾的一件事。
由於加拿大的高等教育制度與就業環境,和台灣有著極大差異,很多移民小孩還來不及了解就已經出局了。尤其是一些原本極為優秀、名校畢業的年輕人,結果竟也難逃成為尼特族的下場,真是讓人情何以堪?
認清了現實之後,不甘成為尼特族的年輕人只好回到台灣、甚至中國大陸去找機會。這對他們來說,其實構成相當大的心理衝擊。畢竟,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如果沒有移民,或許他們的人生會是另一番景象吧!
乍看之下,一頭霧水,「尼特族」是什麼新名詞?仔細看下去才知道,尼特族指的是 “Not in Employment,Education or Training” 的一群人,也就是指受完教育之後,既不升學也不工作,也不參加職業培訓的年輕人。依此定義,溫哥華台灣移民圈中的尼特族恐怕也不在少數。
不同的是,台灣的尼特族多是自己欠缺就業意願,或是社會適應不良的年輕人;而溫哥華的尼特族卻是被本地就業市場拒絕的一群人,他們有良好的學歷、強烈的就業意願,但是不得其門而入。
說起來實在很無奈,許多家庭移民到加拿大的主要理由之一,都是為了子女的教育─嚮往國外的教育品質,希望小孩能有更佳的受教環境,期盼未來小孩能有高人一等的競爭力…。但是偏偏事與願違, 成為許多移民家庭最遺憾的一件事。
由於加拿大的高等教育制度與就業環境,和台灣有著極大差異,很多移民小孩還來不及了解就已經出局了。尤其是一些原本極為優秀、名校畢業的年輕人,結果竟也難逃成為尼特族的下場,真是讓人情何以堪?
認清了現實之後,不甘成為尼特族的年輕人只好回到台灣、甚至中國大陸去找機會。這對他們來說,其實構成相當大的心理衝擊。畢竟,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如果沒有移民,或許他們的人生會是另一番景象吧!
圖書館浩劫記
大溫地區列治文市的公共圖書館,為了服務愈來愈多的華人移民,館方特地擴充中文藏書,成為大溫地區中文藏書最豐富的圖書館。而且為了因應中國大陸移民如潮水般湧入的新情勢,館內大量添購簡體字書籍和大陸發行的各類DVD,吸引大溫各地的華人前往取用。
列治文公共圖書館共有四個分館,光是 Brighhouse分館的中文藏書就有7萬冊,但是在不久前的一次清查整理中發現,中文書籍的遺失毀損情況嚴重,簡直可以用「浩劫」兩字來形容。就以該館共約8000冊的中文烹飪書籍為例,竟有超過6000冊遭到破壞,令人難以置信。
破壞圖書的手法更是無奇不有。除了撕頁這種最簡單的手法外,有的人竟將不准借出的字典或參考書挖空,由外觀來看,書籍完整無缺,打開後才發現竟然已成空殼。還有人把書籍借回家之後,就把圖書館的條碼小心取下,換貼至另一本書上,然後以貍貓換太子的方式,把圖書館的書據為己有。書籍被偷更是家常便飯,有些暢銷書甚至是一再失蹤,例如《富爸爸,窮爸爸》一書就已經重新購買五次,結果還是不知去向。
除了書籍被破壞之外,圖書館內陳列的中文報紙雜誌也常遭損毀,內頁常被切割得殘破不全,還有人任意加註塗鴉。館方曾當場捉到一名華裔老婦以美工刀割下報紙新聞,工作人員前往制止,她竟強辯以為圖書館內的報紙可以免費帶走。結果列治文圖書館只好規定,借閱中文報紙必須至櫃檯領取,創下大溫各地圖書館的首例。
更離譜的是,列治文圖書館日前公開展示遭人破壞的書籍,籲請大家多多愛惜公共財產,希望能喚起華人的公德心,沒想到竟連這些毀損書籍也不翼而飛,難道華人真的這麼求知若渴嗎?
列治文公共圖書館共有四個分館,光是 Brighhouse分館的中文藏書就有7萬冊,但是在不久前的一次清查整理中發現,中文書籍的遺失毀損情況嚴重,簡直可以用「浩劫」兩字來形容。就以該館共約8000冊的中文烹飪書籍為例,竟有超過6000冊遭到破壞,令人難以置信。
破壞圖書的手法更是無奇不有。除了撕頁這種最簡單的手法外,有的人竟將不准借出的字典或參考書挖空,由外觀來看,書籍完整無缺,打開後才發現竟然已成空殼。還有人把書籍借回家之後,就把圖書館的條碼小心取下,換貼至另一本書上,然後以貍貓換太子的方式,把圖書館的書據為己有。書籍被偷更是家常便飯,有些暢銷書甚至是一再失蹤,例如《富爸爸,窮爸爸》一書就已經重新購買五次,結果還是不知去向。
除了書籍被破壞之外,圖書館內陳列的中文報紙雜誌也常遭損毀,內頁常被切割得殘破不全,還有人任意加註塗鴉。館方曾當場捉到一名華裔老婦以美工刀割下報紙新聞,工作人員前往制止,她竟強辯以為圖書館內的報紙可以免費帶走。結果列治文圖書館只好規定,借閱中文報紙必須至櫃檯領取,創下大溫各地圖書館的首例。
更離譜的是,列治文圖書館日前公開展示遭人破壞的書籍,籲請大家多多愛惜公共財產,希望能喚起華人的公德心,沒想到竟連這些毀損書籍也不翼而飛,難道華人真的這麼求知若渴嗎?
訂閱:
文章 (Atom)